为皇帝选后按部就班进行。</p>
候选者名单已初步定下,但人员还需月余才能全部抵京,就连初选都要等到一个月以后才展开。</p>
朱四因为是藩王继承大统,朝中无人,民间对于选皇后之事分外热情,一切就在于新皇在朝中没有任何人脉,都想着谁家姑娘当了皇后或妃嫔,其娘家人必定能得到新皇的信任和器重。</p>
再加上一些地方官有意帮新皇张罗婚事,立功心切,使得这次报上来的候选者足足有六千多人。</p>
朱四满心欢喜等着挑他的皇后和妃嫔,却不知他的婚姻大事不可能由他自己来做主,到时蒋太后和张太后必定会为他选后之事而起争端,就算不至于内定,但也会以其所属意之人为新皇后,到时免不了两宫太后会斗法。</p>
便在此时。</p>
朱万宏主动邀约朱浩,请其回家探望祖父朱明善,被朱浩断然回绝。</p>
……</p>
十月中旬。</p>
朝中接连发生几件大事,先是新任吏部尚书乔宇赴京履职,而乔宇对杨廷和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加上他有手腕有能力,不像之前的石珤那么软弱可欺,使得朝廷官员任免被杨廷和牢牢掌控住。</p>
再就是涉及西北边关战事。</p>
过去几年宣大和三边治理异常混乱,朝中大臣不断举荐一直赋闲在家的杨一清回朝主持三边事务。</p>
朱四派人前去征召两次,都被杨一清一口回绝。</p>
杨一清乃是王琼派系之人,论地位尚在王琼之上,可以说杨一清一旦归朝仅凭其巨大的声望就足以镇压六部,与内阁分庭抗礼。</p>
所以,就算众人明知杨廷和不愿意杨一清回朝,但举荐者仍旧络绎不绝。</p>
可能杨一清也知道现在不是回朝良机,一直都在推诿。</p>
“……朱浩你看,姓杨的请辞……朕真想直接答应下来,让他不要在朕眼皮子底下晃悠!”</p>
朱四这天出宫来,在随身所带奏疏中挑出一本,乃杨廷和请辞的奏疏。</p>
或许杨廷和也感觉到新皇羽翼逐渐丰满,为了试探新皇对待他的态度,干脆上了一道请辞的奏疏……</p>
要知道这种请辞奏疏,基本都会在多次请求后才会被准允,单独上一份的话,皇帝没有道理会直接同意。</p>
就算皇帝同意了,到时众大臣还会联名上奏,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让杨廷和回来,张太后也会向皇帝施压。</p>
结果只能是皇帝落个一地鸡毛,杨廷和好端端地在朝当他的首辅。</p>
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能答应。</p>
朱浩跟朱四稍微分析了一下如今的局势,朱四颓然道:“你不说朕也知道,现在朝堂不能没有他,有他这尊大佛在,才能镇得住那些妖魔鬼怪……唉,朕就是因为不能赶他走,才觉得心情烦闷,你说几时才能如愿将其驱离?”</p>
朱浩道:“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p>
“两年?不会吧?”朱四很是不满,“现在才过去半年,再等他两年,黄花菜都凉了。就不能早点吗?”</p>
朱浩看出来了,小皇帝现在就很想把持朝廷的话语权,不愿意再被杨廷和挟制。</p>
现在看起来朱批大权在手,朝中大小事务都由他这个皇帝来决断,但涉及六部事,多以内阁意见为准,这算是规矩,谁的衙门听谁的,就算这样,杨廷和还是不断跟朱四争夺户部和工部的控制权。</p>
无论朱四下怎样的旨意,六部的人都会按照杨廷和的吩咐办事,再加上吏部被牢牢掌控在杨廷和派系手上,朱四这个皇帝只是表明看起来风光,实际上朝中诸多权力都不在其手上。</p>
朱浩道:“要有耐心,为帝王者,应当懂得隐忍。”</p>
“好吧!”</p>
朱四无奈地叹了口气,又拿出一份奏疏,递给朱浩,“你看看这个,之前朕听你的,让英国公和武定侯二人为正副使提督团营勋臣。</p>
“最近朝中诸多大臣联名上奏,请求以兵部尚书为主,革除英国公提督团营勋臣之责,让惠安伯来当武定侯的副手。他们这是明摆着要让朕把京师团营军权交出来。”</p>
武定侯郭勋,乃大明开国名将郭英子孙,在嘉靖一朝有其特殊地位。</p>
至于惠安伯张伟,祖上乃外戚出身,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会让人觉得他是勋贵中的软柿子,容易拿捏。</p>
先前郭勋被委命为副手辅左英国公张仑提督团营,主要是看在他暗地里支持张璁的大礼议,也就是说,属于“自己人”。</p>
这是朱浩从历史中获悉,但现实却是,张璁所进大礼议奏疏后,朝中人并没有公开上疏支持,连郭勋也只是有支持的倾向,没有表明过。</p>
郭勋之所以被重用,乃朱浩帮朱四掌控军权所下的一步暗棋。</p>
朱浩笑道:“这不正合我们之意?”</p>
“何解?”</p>
朱四瞪大眼,不明所以。</p>
朱浩道:“先前我们用英国公,一是看重他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其祖父乃我大明重臣,军中颇有威望。但也正因为英国公一脉权柄过重,才遭致文臣忌惮,而到了合适的时候,我们确实该将他换下来。”</p>
朱四似懂非懂:“你是说,英国公并不值得信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