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唐寅可在宣府当宣大总督呢。</p>
若是唐寅那边没有朱浩相助,能当得好?</p>
以往孙交不会把这个女婿往高了想,但现在却觉得,女婿神通广大,好像兴王府的每个人都受朱浩调配,连皇帝也不例外。</p>
更别说是名不见经传的唐寅。</p>
唐寅有多大本事,孙交跟其有过不少接触,多少了解一些。</p>
要说唐寅能搞出居庸关大捷这种事,打死孙交都不信。</p>
孙交知晓多年前安陆平盗寇的战事中,朱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理所当然认为,这场大捷也是朱浩运筹帷幄的结果。</p>
「宣府……我还是不去了。唐先生在宣府干得好好的,而且年后,我估计他可能就要回京城了。」朱浩道。</p>
「嗯?」</p>
孙交面带不解。</p>
唐寅在京城的时候,是你小子安排他到了居庸关,又是你帮忙运作了才让他当上宣大总督。</p>
怎么现在,你又要把他拉回来?</p>
朱浩笑道:「当初杨阁老是嫌唐先生留在京城碍事,才把他外调内三关,让他去当个无关痛痒的总制,可现在唐先生当了宣大总督,又成了杨阁老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把唐先生给弄回来,哪怕到时给唐先生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官当当……比如说在南京给他安排个什么大理寺少卿或者是太常寺少卿之类的官职……既让他远离京城,又不在掌握机杼的位置上。」</p>
孙交皱眉。</p>
听女婿这一说,连他都觉得,好像杨廷和真会这么做。</p>
唐寅在西北,的确太出风头了,现在宣大地面太平无事,唐寅因为是外人眼中新皇派系的扛鼎之人,以至于宣大地面上纷乱的局势也暂时平息,所有人好像都重新找到目标,不用再想着巴结新皇还是巴结杨廷和的问题,也不用考虑过年给陈九畴送礼,还是给彭泽送礼,再或是给什么掌握实权的内关送礼。</p>
直接巴结唐寅一人就够了。</p>
如此一来,宣大地区军将难得上下一心,武宗过世后,宣大重新有了归于平静的征兆。</p>
即便这是朝廷众多官员想看到的一幕,但绝对不是杨廷和的期盼。</p>
为什么是唐寅来稳定宣大局势,而不是我杨廷和派去的人?</p>
所以你唐寅还是滚到南京当个清贵的官最好,想当六部侍郎?</p>
没门!</p>
当然也不会亏待你,给你个正四品少卿当当,既全了你当官的梦想,又让你远离京城和西北……</p>
一举多得!</p>
「你怎么知道杨介夫会这么做?」</p>
孙交不解地问道。</p>
朱浩笑道:「我会稍微提醒一下杨用修,或者他</p>
就如此跟杨阁老说了呢?其实此等事,说不说都一样,或许唐先生会被安排回京,继续当个六部郎中,或者在京当个少卿什么的,也是有可能的。」</p>
孙交叹道:「所以你想让他留在京城?」</p>
朱浩摇头。</p>
「那你想干嘛?」</p>
孙交很生气。</p>
他发现根本猜不透朱浩。</p>
很多事,朱浩能想到的,孙交发现自己居然想不到,就比如说唐寅下一步的安排,朱浩是想让其继续留在西北当总督,还是调到哪儿去?</p>
朱浩也不再藏着掖着,叹息道:「唐先生忙碌这一阵子,恐怕已经很疲乏了,而且他年岁不小,我怕他心力交瘁,突然无疾而终,所以替他想好了,若是他真从西北退下来,便直接退出朝堂,安心静养几年,等杨阁老致仕后,再让他重新回朝,那时从侍郎当起,以后朝堂上讲会有他一席之地。」</p>
「什么?你想让他激流勇退?为什么?他碍你事了?」</p>
孙交连珠炮一样问出上述问题。</p>
朱浩没有回答。</p>
难道要告诉孙交,历史上的唐寅,还有一年就要挂了?我是防止他被阎王爷给召唤走,所以先让他退出朝堂,休养个两年,我也好随时给他治病,等以后杨廷和不干了,再让他一飞冲天?</p>
有些道理,好想不好讲。</p>
朱浩道:「孙老,晚生问您一句,您准备在朝中,留多久呢?」</p>
孙交没想到朱浩还有心思关心他的事,神色间略显不耐烦,喘着粗气道:「最好是年后就退。」</p>
「先等等吧,等个半年……你不要以为我是想让谁来取代你,这职位,其实没谁比您更合适,就连南京那位黄尚书也不行。」朱浩道。</p>
孙交冷冷道:「他比我强,筹钱的本事比我厉害多了。」</p>
「但他心思全在仕途上,一个人一旦热衷于功名利禄,做事就难守住本心,只有孙老在朝,才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杨阁老若致仕,非要有孙老这样大公无私顾全大局者完成过渡,方能让朝中不生出乱子来。」</p>
朱浩给出最中肯的建议。</p>
黄瓒能力是过关的,背后关系网也强大,筹措钱粮的本事无敌l</p>
但问题就在于黄瓒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客,做事先讲利害得失,权衡利弊是其立身之根本。</p>
说白了,就是黄瓒的能力朱浩很看重,但其做官的理念,却不为朱浩所喜。</p>
而孙交和唐寅更多是性情中人,其秉承的原则就是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可以用利益外的东西比如说感情打动他们,而不是每次都要先跟其申明利害得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