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山站乃盛京将军所辖二十四驿站之一,因有十三山而得名,山高一里余,周二十余里,峰峦罗列,大小相错,风景极佳。</p>
此时却旌旗遍布,处处山峰皆为大军所据。</p>
占领十三山的便是奉兵团部之命往东渡过大凌河,欲诱盛京、广宁方向之敌来援锦州,继而执行围点打援任务的第二军。</p>
该军为维新军队之主力,前身为湖广绿营、热河骑兵,有步、骑、工、炮官兵25000余人。</p>
军提督为祖应元,军参谋长官为瑞林。</p>
两人都是汉军八旗出身,一个祖上是前明大将祖大寿,一个舅舅是乾隆。</p>
与提督祖应元参加维新心甘情愿不同,瑞林参加维新的过程比较曲折,其当初是被部下们逼着投靠并紧跟六皇帝的。</p>
因为他的部下在六皇帝的蛊惑下对京师满城及诸王的财产做了一次大规模转移。</p>
“扶贫”的结果是瑞林也好,他麾下的京师绿营马步兵也好,都没有回头路可走。</p>
不推翻乾隆朝,满城不祥事件便永远是悬在他们脖子上的长刀。</p>
作为主力,第二军下辖两个步兵镇六个协,另一个炮兵协、一个骑兵协、一个工兵协、一个辎重协,装备7000余杆火铳,大小火炮125门,是维新政府几支主力军中火器装备较多的一个军。</p>
步兵第三镇统制为索伦人新达苏、第四镇为汉军出身的崔恒友,炮兵与骑兵虽是协的编制,指挥官却是统制级别,分别是索伦出身的玛德里,汉人出身的宋国忠。前者还曾担任过皇帝陛下的近卫队长,后者则是瑞林手下的京师绿营马步兵一个把总。</p>
第二军进抵十三山站后,祖应元即同参谋长官瑞林到高处用千里镜侦察周边地形,尔后传令各部抢占制高点,部署防御工事,并在流经十三山地区的两条大凌河支流上担建四座浮桥,以确保同后方的联系不被中断,同时也确保粮道通畅,同时骑兵部队向方圆五十里范围散出探骑。</p>
第二军的骑兵协是由原热河骑一团改编扩充而来,成员多是军参谋长官瑞林任职热河副都统时在牧区招募的穷苦蒙古牧民,因此马术都十分娴熟。</p>
当初为了确保这些蒙古骑兵的忠诚可靠,瑞林利用热河副都统职务之便将麾下蒙古兵的家卷都集中安置在木兰围场一带,饷银这一块也是按贾大人的要求按驻防八旗待遇足额发放,这使得几千蒙古骑兵对于贾大人的忠诚胜过朝廷若干。</p>
后来的几次战事证明了这一点。</p>
拿六皇帝的钱干六皇帝的事,以前穷的叮当响的蒙古兵思想觉悟就是这么朴实无华。</p>
探马从周边不断传回的消息表明,由漠南蒙古组成的一支庞大骑兵队伍很有可能已经出现在广宁至大凌河区域。</p>
虽然还无法判明蒙古骑兵有多少人,但种种迹象显示不会低于万人。</p>
如果第二军继续以行军姿态向广宁抵近,很有可能会在途中遭到蒙古骑兵的攻击。</p>
装备齐全的步兵面临几百上千骑兵冲击可能会做到反杀,但面对上万骑兵的冲击,任是祖应元再如何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高度自信,他也不敢跟先前一样大摇大摆东进。</p>
在将消息传回兵团指挥部后,祖应元决定将部队驻扎在十三山一带,此处地形有利步兵防守,同时也能切断广宁至锦州的交通补给线。</p>
如果敌军真要救援锦州,则必然要打通十三山站,如此第二军可以以逸待劳,利用有利地形大规模杀伤敌军。</p>
若敌人不救锦州,第二军于十三山站布防,也可确保友军在对锦州的攻坚作战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干扰。</p>
不能围点打援就拿下锦州,东进兵团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p>
兵团指挥部很快回电同意第二军的布置,并转来皇帝陛下的空投手令:“谁敢封狼居胥,谁敢燕然勒功,谁敢直捣黄龙,谁敢横刀立马!”</p>
这道手令让第二军上至将领下至官兵士气高昂,统制新达苏向提督请战,要求由他带领本镇向广宁抵进,诱使满蒙联军攻击,之后第二军其余部队从外围再给满蒙贼军来个反包围,争取一役毕其功。</p>
祖应元没有同意新达苏这个大胆构思,严令没有军部的命令任何部队都不得擅自行动。</p>
事实证明祖应元的谨慎是对的,在第二军周边区域,由关外八旗同漠南蒙古诸部组成的联军正虎视眈眈盯着他们。</p>
不是第二军判断的万余人,而是足足五万人!</p>
清一色骑兵。</p>
联军的统帅正是康熙爷长子胤禔之子弘晌,由于其父在历史上的原因,弘晌对于四爷雍正这一系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感,因此在听到乾隆被各省通电要求下野时,不仅没有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反而有些幸灾乐祸。</p>
然而弘晌也错过了摇身一变成为帽子王的机会,因为他在关内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愚蠢的采取了不干涉、不阻止、不参与的三不态度。</p>
用民间的话讲,就是坐山观虎斗。</p>
然后,危机降临了。</p>
和平解决京师的维新皇帝派使出关要求弘晌等人立即无条件服从中央,并马上回京述职。</p>
如果这时候弘晌能够回京的话,或许于他本人、于他那些被关进管理处的亲戚而言也是一个机会。</p>
毕竟,六皇帝不喜欢把事做绝。</p>
能仁的地方,他绝对不会不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