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其他类型>1627崛起南海> 1543.第1543章 看你骨头有多硬

1543.第1543章 看你骨头有多硬(1 / 2)

第1543章 看你骨头有多硬

杨运在商务部任职期间,打过交道的大明各级官员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可以说形形色色的人都见过,类似王焕这样比较死硬的官员自然也碰到过。对于这类看起来死忠于大明,不愿接受海汉好处的地方官员,海汉这边其实也一直都很头疼,寻常的威逼利诱手段都不太能奏效,很难让其就范。

为此外交部、商务部、安全部、国防部等多个相关部门开碰头会讨论解决办法都不知道开了多次,最后研究出来的结果,还是要以硬对硬,从气势上压倒对方。至于由此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相关部门认为最多不过是地方上会对海汉有所针对,但应该不至于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毕竟如果跟海汉发生武装冲突以至于导致两国战争爆发,这个责任可没有哪个地方官担得起。

当然了,如果这一招都还不管用,那就只能出动安全部的外勤队了。前年龚十七带队在杭州城执行任务,一举让三名官员消失,便是处理这种情况的极端手段了。这种手段虽然有效,但难免也会有很多隐患和风险,不到万不得已,海汉是不会使用这一招的。而目前象山县的状况也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杨运作出强硬姿态,也只是希望以此来刺激对方,试探一下王焕的底线到底在哪里,这样才好根据对方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段,来对付这个看似骨头挺硬的象山知县。

王焕听了杨运这句话,便如被雷劈中一般木然无语,甚至连脸上的表情都凝固了。他在象山县为官五载,经历了海汉人来浙江前后所带来的变化,的确很清楚造成今时今日这种状况并不是海汉单方面的作用,大明朝廷的妥协迁就,反应迟缓,自上而下的贪腐无能,才会纵容了海汉在浙江沿海经营出偌大的局面。

但连地方上的卫所军都早早就跟海汉人沆瀣一气,王焕只不过是一个七品知县,又如何奈何得了拥有坚船巨炮的海汉人。他总不能就集合县衙的这帮衙役捕快,去找海汉人拼命吧?更何况他手下能指挥的这些人也未必愿意跟着他慷慨赴死。

但好在海汉人虽然行事嚣张,却并未为害地方,反倒是将沿海的海盗和武装海商收编的收编,消灭的消灭,让宁波府的社会治安状况好转了许多。而民间也因此有所获益,不少渔民水手听说海汉雇佣船员给出的酬劳待遇极为丰厚,便纷纷跑去给海汉人打工了。

县衙虽然发了多道通告,让民众尽量远离海汉人控制区及所属船只,但在巨大利益诱惑之下,官府的警告就根本没有什么作用了,完全无法阻止民众去为海汉人工作。王焕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治下地区的人口不断流向海汉人的控制区。去年石浦港增加的三千多常住人口中,倒是有一大半都是来自于象山县本地,甚至还有不少人参加了海汉的移民招募,由其安排去了海外定居,彻底放弃了大明国民的身份。

王焕虽然恨海汉这群入侵者破坏了大明海疆的安宁,但也明白朝廷的无能,上级衙门的贪腐,才是大明无法赶走海汉人的真正原因。杨运的话虽然十分刺耳,但却是字字都直刺人心,让他难以反驳。杨运说他维护的不是大明的脸面,而是自己的面子,还真是如此,朝廷都不要面子了,他还在这里扮演忠臣角色,可不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吗?

但王焕也并不觉得自己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回过神之后终于是冷哼一声道:“子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本官所作所为忠于大明,这有何不妥?”

杨运应道:“既然王大人口口声声说自己忠于大明,那不就之后贵国朝廷就会昭告天下,与我国建交通商,到时候这象山县也将是我海汉商人自由进出之地,王大人还会固执己见,不遵朝廷之令吗?”

王焕应道:“朝廷此时尚未表态,本官岂可抢在前面?实乃大不韪也!”

王焕依然不肯松口,但语气却已经没有先前那么强硬了,毕竟杨运所说全是冲着他的软肋来的,当下只有招架之功,却再无还手之力了。

杨运与大明官员打交道的经验何等丰富,王焕的气势一弱下去,他自然马上就觉察到了,当即便趁胜追击:“王大人,天下大势,便是两国合作,你以一人之力偏要逆势而为,殊为不智。何不与我国合作,造福黎民百姓?”

王焕忍不住翻了个白眼道:“你们打算以私人盐场顶替官方盐场,这如何是造福黎民?明明就是你们打算借此敛财罢了!”

杨运道:“话可不能这么说,王大人你想想,过去有多少盐户在官方盐场做事,如今这些盐户的生活可有着落?如果能在象山开设由我国经营的盐场,这些盐户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便可重操旧业,有一份收入来维持生活,这算不算是造福黎民?再说盐场收入所得,也不是尽数都归了我国,我先前提过每月可给王大人一千两银子的好处费,但这买卖要做起来,需要上香的地方又岂止象山县衙一处?你先前说那些管理盐业的衙门,还不是要一一打点到才行。话说回来,到时候我们把其他关节都打通了,就王大人你这里卡住不放,你觉得到时候会变成什么情况?”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道理王焕当然是懂的,要真是出现杨运所说的这种情况,那他也不敢卡着盐场这事不放了。毕竟跟外国人作对是一码事,跟官场上的其他官员对着干又是另一码事了,而且他也着实不敢笃定那些主管盐业的衙门能够像自己一样狠下心来拒绝海汉给予的好处。

杨运见王焕低头不语,心知此人心防已松,当下便继续劝说道:“杨某最欣赏有骨气,够硬气的人物,王大人当属其一。只是此事实在没必要表现得太强硬,这个项目如能推动实施,至少能给象山县带来上千名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这个行当做起来了,今后也会带动本地的各行各业发展,这道理相信王大人也是明白的。至于交到大明国库的盐税,理论上还是会一文不少,总量甚至会比过去更多,对大明来说并无损失,王大人又何须介怀?”

杨运的计划是要借助官方盐场的壳来运作由海汉经营的盐场,这需要上缴给大明国库的费用自然也得按规矩来。只不过海汉的制盐技术更加先进,生产成本更低,产量更高,而做账的时候却可以把生产成本和产量照着过去的大明盐场标准来,这账面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额,便是海汉所能从中获取的利润了。按照过去在南方兼并大明官方盐场的经验,海汉如此操作所能获得收益依然非常可观,所以杨运才敢于在八字都没一撇的情况之下,便向王焕承诺了高额的好处费。

王焕当然并不是圣人,也不是不在乎财帛,只是他所奉行的精神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海汉这种赚钱的方式显然是在挖大明的墙角,与他所持的“道”不符,是以一开始就没打算要答应杨运的要求。但王焕对于经商之道并不了解,所以对于杨运的分析,他也找不到反驳的论点,只是心里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