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其他类型>1627崛起南海> 1924.第1924章

1924.第1924章(2 / 2)

好在这莺歌海地方虽大但地理环境简单,只要守着出县城的主干道,也就基本上不会放跑目标了。但当下的问题在于海汉采取的安保措施极为森严,薛船主当下找不到丝毫动手的机会。他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冒然出击,那其实与送死无异,根本就不可能得手。只能先耐心等待,看事情发展是否会有转机出现。

而此时李溰一行人却丝毫没有察觉到有危机潜伏在附近,正在罗升东的带领之下参观本地的一处模范盐场。

“这里是莺歌海开发最早的盐场之一,也是本地最早实现机械化提灌的盐场!”罗升东很自豪地向李溰介绍本地在盐场建设方面的成就:“世子请看,我们这处盐场是用这种蒸汽机驱动的提灌装置来将海水灌入盐池当中,效率要远远超过以前使用人工。来人,给世子演示一下!”

蒸汽机这玩意儿,李溰现在已经不陌生了,在去过三亚市立图书馆恶补一番之后,他甚至大致了解了这种奇特机械装置的运行原理。但对于这东西能够将煤炭燃烧的热能转化成似乎无穷无尽的动能,依然还是觉得十分玄妙。而海汉人显然是运用这种机械装置的行家里手,不管是帆船、火车,还是眼下用于提灌海水的装置,都是使用了蒸汽机来作为动力源头。

看着海水通过提灌装置被迅速灌入空盐池中,毫无疑问这要比脚踩水车的传统提灌方式高明多了,而且效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蒸汽机只要有煤和淡水,便似乎可以永无休止地运行下去,而人和牲畜却没有这么持久的体力。

但李溰同时也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海汉大量使用蒸汽机,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状,逼得他们只能使用这种看起来很复杂的机械装置去取代人力和畜力。这东西效率虽高,但考虑到造价和使用期间的消耗,以及需要专人维护,其使用成本或许并不比人力和畜力便宜。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哪怕执委会一心想快速推行工业化,但蒸汽机的制造能力依然因为专业劳动力的不足而提升缓慢,由此所带来的使用成本高昂的缺陷也暂时还无法得到克服。哪怕是号称不愁钱的盐场,像这种机械提灌装置也并未大面积配置,原因一方面是成本问题,另一方面蒸汽机的产能也着实跟不上需求。

执委会想要推广蒸汽机在工业领域的使用,但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保证生产技术不外泄,以便能让海汉在这个领域的技术优势持续更长的时间。这样一来,不管是蒸汽机的生产还是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都必须得控制在官方手中,其发展速度也必然受限。前两年儋州的书院想自行在这个领域培养专业人才,琼西书院的张金宝甚至已经收罗了一帮人在暗中进行研究,但最后还是被官方叫停,要求他们配合官方安排行事。

所以海汉的蒸汽机制造和应用技术虽然在这个时代独树一帜,但实际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速度并不是很理想。哪怕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盐场,也还是只能将这种先进的装置作为向参观者炫耀的卖点之一,而不是真正普及的生产工具。

当然了,这种事情也只有少数海汉高层才心中有数,实际上即便是像罗升东这样的中层官员,也还是真心实意地为这些黑科技感到骄傲。毕竟这东西是海汉独一份,其他国家哪怕是照着抄也别想抄出来。所以他在向李溰介绍的时候,那种自豪感倒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正发自内心。

不过海汉式制盐法的过程倒也不是把海水提灌上来往盐池里一灌然后等着晒干那么简单,实际上首先要将海湾内的潮水纳入储潮库的水池,因为从潮汐中所获得的海水盐浓度较高,更易于制盐。

莺歌海盐场会在海湾滩涂区选择低洼地段建立储潮库,涨潮时打开闸门自然纳入潮水,落潮时则关闭闸门。而蒸汽提灌装置的作用,便是地形条件无法让潮水自行涌入的地段将海水灌入储潮库,或是将储潮库中的海水提灌到盐田当中。

而这些盐田的修建也并不简单,需要先翻土、晒干、浸泡卤水、反复压实等工序,按不同功能又分为蒸发区、调节区和结晶区,最终的结晶池甚至还需要采用砖砌或者混凝土结构来防止渗漏。

这个生产过程说来似乎简单,但其实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还有相应的技术标准,比如结晶析出浓度的标准化,便是海汉制盐法的独有设置。

罗升东当私盐贩子那几年,几乎每个月都要在海汉设在胜利港附近的两处盐场进进出出数次,其实慢慢也就掌握了这些技术。而且后来他还跟着盐业主管安西学了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可以算是半个技术型官员了。所以在向众人介绍海盐生产流程的时候,真的可以做到如数家珍一般的流畅,各种细节都能娓娓道来,作出详尽的讲解。

李溰多听一阵之后也有点佩服罗升东了,很显然这家伙可不是浪得虚名,能坐到这个位子上的确是有点真本事的,这些制盐过程中的技术细节全都一清二楚,再加上他还做过好几年的私盐生意,想必在他手下做事的人也不敢玩什么花样来欺瞒他了,海汉挑了这么一个人来打理治下最大的产盐区,应该也是看中了罗升东在专业领域的能力。

不过说实话罗升东所介绍的这些生产上的细节,李溰能听懂的大约只有一一半,而能真正理解的,可能十句话里有一两句就不错了。这让他不禁想到了李希在此之前讨论留学专业时曾经对他说过的话,有些东西不是海汉不愿意教,也不是其他国家不想学,而是派来的留学人员根本就听不懂课程,只能从最基础的学科一点一点的学起。类似一些比较高深的学问,学习时间甚至需要以十年计,也没什么人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在留学上,毕竟来留学的人都是为了早点学成本事回国做官,要在海汉当那么久的学生,那不如干脆入籍算了。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