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汉的国民大部分都是源自大明,这样的章就很容易引发民众的共鸣。绝大部分民众在加入海汉国之后,生活条件的确是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对于官方的移民政策肯定是持正面态度,并且会在舆论工具的引导下,将这些移民措施理解为国力强盛的表现。
大明做不到事,我海汉来做,大明救不了的人,我海汉来救。孰强孰弱,仅从两国对待战争难民的态度就可见一斑了。
石迪就没有陶东来那么轻松了,他现在查看的都是本地的各种报告公,可不是看完就算完的,很多内容都需要他给出意见进行批示,所以也很是费脑。
近期本地的主要事务其实也是移民相关。从北方南下前往台湾岛等地的移民船都会在舟山停靠补给,所需的各种物资都要由本地组织。此外关于近期在舟山就地安置的移民,石迪报给陶东来的数字也多少打了些折扣。
短期内要在舟山群岛这种小地方安置数以千计的难民,当然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好在舟山当局的财政状况良好,只要愿意多花些钱,不管是物资还是住处,都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
具体的安置工作当然无需石迪亲自指挥,但他必须要掌握相关的进展,已经安置了多少人,目前还急需哪些物资,各个乡镇是否还有剩余的安置能力,他必须了解这些信息之后,才能作出下一步的决断。所以面对这些公上列出的枯燥数字,他还必须慢慢消化,确保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两杯茶下肚之后,石迪终于处理完手头的公,可以和陶东来交流一下今天的参观收获了。
“舟山目前的贸易环境得来不易,对我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所以执委会希望这里的环境能尽可能地保持稳定,就像这些年的珠江流域一样。但我这次过来,感觉你最近的想法似乎有些变化,我希望这不要影响到本地的贸易环境。”陶东来信任石迪,所以他并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陶东来所说的“变化”,自然是指石迪正想方设法地组织联合军演,并且希望能够在舟山建造更为先进的勇士级战船。陶东来很清楚这些措施所需的花费都不是小数目,而石迪愿意以舟山本地的财政来负担这些开支,足以说明他在军事扩张方面有一些想法和打算。
当然石迪之前也主动提到过,希望能为未来接管江浙地区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尽可能用强大的武力威慑大明地方官府就范,从而避免大规模交战将在地方上造成的巨大损失。
但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影响到江浙地区当下的安定局面,石迪似乎还缺乏相应的判断,而陶东来所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
“我不能说百分百没有风险,但我还是坚持认为,相较于我们将来所能得到的好处,目前所冒的风险是值得的。”石迪解释道:“我们的确已经通过贸易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如果我们要控制市场,并且让形势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那我认为武力震慑还是必不可少。我们首先得在现实掌控局面,未来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想要的结果,是打是和,得由我们说了算,不能给大明留下太多的选择余地。你可能会觉得我现在的想法有点激进,但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真实想法。”
“的确是有些激进,但我个人还挺喜欢。”陶东来并没有反对石迪的意思,但他还是要让对方明白当前的问题所在:“可是你的这些想法和打算,未必能得到执委会的认同。你要知道,执委会对于舟山地区的贸易作用是非常重视的,毕竟这里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两成,没有人希望这里的贸易环境出现波动。而你的这些构想,有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波及两国关系。”
“但你这次北上要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会波及两国关系。”石迪有些不服气地说道:“这同样也是执委会的决定吧?这可是双重标准了!”
陶东来没有因为他的指责而生气,耐着性子给他解释道:“北方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更大,所以我们要先处理完北方的事,才能轮到舟山。如果北方局势真影响到我国与大明的关系,那么你在舟山的这些举措只是顺水推舟,倒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你这里不能先动,因为这有可能会让大明误解了我国对北方局势的态度。”
石迪默不作声地思考了片刻,才又开口道:“陶总,你的意思是让我先观望一段时间,等北方的事有了定论,再看能不能在舟山采取我所提议的这些措施?”
陶东来微微点头道:“正是这样,如果顺序错了,那结果可能就会变得很糟糕。多一点耐心,不要操之过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