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寒门状元> 第二二九七章 通风报信

第二二九七章 通风报信(2 / 2)

张延龄冷笑着道:“这边正愁事情没法闹开,既然有人前来过问,那就告诉她,让她回去后好好宣扬一下……你也派人去城内散播消息,就说陛下在蔚州,有野心家想犯上作乱……”

黄玉傻愣愣地问道:“侯爷,何人这么大胆,敢公然谋逆?”

“你猪脑子吗?当然是沈之厚!”

张延龄骂了一句,随即一摆手,“不过对外不能这么宣扬,就说有人包藏祸心,但别说是谁,让市井百姓自己去猜,只需要闹得京城人心惶惶即可。哼,本侯专门负责捣乱,沈之厚不是想把消息弹压下去吗,我就让消息传播开,看看谁吃亏!”

黄玉似懂非懂,赶紧应声:“侯爷请放心,小人这就去安排,这回非让沈之厚身败名裂不可!”

张延龄没好气地道:“他是否身败名裂老子不关心,老子现在就想得到军权,等他回来后最好将他当作乱臣贼子杀了,那时就没人跟我们兄弟争权夺利!”

……

……

张延龄打着如意算盘。

在他看来,只要将朱厚照失踪的消息传开,那朝野上下一定会非常紧张,到那时他就有资格在城中宣布更为严格的戒严令,然后军权就会因为跟张太后的亲密关系而落到他手中。

这么算计有一定道理,因为朱祐樘就朱厚照一个儿子,若朱厚照出了状况,谁来当继承人必然要经过张太后首肯。

朱厚照出事,张太后地位就会随之凸显,而且张延龄也知道若是自己的姐姐得知她儿子出事,该会有多紧张,到时候他就可以通过姐姐来控制军权。

事实上情况的确如他所料,当天消息便在城内传扬开来,在战争刚过去皇帝不在京城的特殊时期,但凡有皇帝蒙难和权臣谋逆的消息,都会引爆舆论。

张太后本来就很担心儿子的情况,城中有了消息,张太后第一时间便获悉。

当天下午,张太后派人通知两个弟弟入宫叙话。

张鹤龄气恼地到了建昌侯府,见面后劈头盖脸叱问:“你就这么着急把事情闹大?如今满城皆知,对你我兄弟有何好处?”

张延龄没想到兄长会不分青红皂白责怪他,当即申辩道:“大哥,你是否太过不讲理?我这么做,不是为了咱兄弟的利益么?你想想看,皇上下落不明,姐姐最相信谁?到时候受器重的人又是谁?”

“总归不是你我,而是沈之厚!”张鹤龄恼火地道。

张延龄撇撇嘴:“怎么可能会便宜那小子?姐姐让咱进宫,自然是跟咱商议交接军权的大事,陛下在蔚州乃是沈之厚一家之言,指不定有什么阴谋诡计。我会跟姐姐分析一下,让她防备沈之厚,将这小子的军权给夺了,再将他下狱,拿回京城审问。”

张鹤龄骂道:“你算盘可打得真响,也不想想,太后会在不确定陛下安危的情况下得罪领兵在外的沈之厚,让我们去夺他的军权?”

“怎么不能?”张延龄不服气地问道。

张鹤龄怒其不争地叱骂:“你真是没脑子,你将消息传开,等于告诉天下人,大明很可能会出现内乱,你有什么本事让军中上下都听命行事?难道太后不会想,此刻谁能稳定军心,可以出来主持大局?”

张延龄得意地拍了拍胸脯:“当然是你我兄弟!”

“呸!”

张鹤龄啐了一口,“咱除了国舅爷的身份,军中从未将我们当回事,张懋那老匹夫的态度便决定一切!”

……

……

紫禁城,永寿宫。

张太后高坐凤座上,面色阴郁,无论张延龄说多少沈溪的坏话,她都不动声色。

“……姐姐,现在皇上很可能遭遇不测,当务之急是将沈之厚的军权给剥夺了,他是兵部尚书,又是此番对草原用兵的副帅,拥有西北各处兵马指挥大权,居庸关的人马都听从他的号令,若他造反的话,咱们恐怕难以应付。另外,京师军权咱也该收拢起来才是……”

张延龄一直说个不停,不过张太后基本没答话。

张鹤龄看出端倪,也没有作声。

许久后,等张延龄说累后,张太后才慢悠悠问道:“你们说,皇上为何要去蔚州呢?”

张延龄重新站起来道:“姐姐,我不都说了吗?这是沈之厚的阴谋,或许皇上被他软禁了!”

“二弟,你还是省省力气吧。”

张鹤龄实在看不下去了,说道,“沈之厚将自己率领的征服草原的人马都留在宣府,此番跟随一起撤回居庸关的都是陛下统领的中军,沈之厚若要造反,怎会将自己的嫡系人马派驻旁处?”

张延龄道:“这小子阴险诡诈,谁知道他怎么想的?”

张太后神思恍惚,似乎没听到两个弟弟争论,张鹤龄请示道:“太后娘娘,现在应当早些派人请陛下回京才是。”

张太后回过神来,看了张延龄一眼,叹道:“建昌侯,你说沈卿家要造反,怕没什么根据吧?在皇上班师回朝路上出了这么大的变故,他隐瞒一下也有道理,再者他回到居庸关后不也马上将消息告诉京师了吗?回来通禀的人说了,沈之厚已派人请皇上回京,现在一切太平,只是需要赶紧找到皇上。”

张延龄心里一阵懊恼,坐下来不言不语。

张鹤龄道:“太后娘娘,沈之厚派出的是张永和小拧子两位公公,以及原本由他亲手提拔起的一个叫胡重器的人,此人挂宣府巡抚衔,在山东打响马时立下功劳,不过随陛下御驾亲征则碌碌无为。太后娘娘是否要增派人手?”

张太后没好气地道:“哀家派人,需要你们提醒吗?早就派去了!”

张氏兄弟对视一眼,目光中满是震惊。

张太后又叹了口气:“你们哪,做事只顾自己,也不想想皇上的安危。皇上他太任性了,登基后倒是做了不少大事,但主要还是手下能干,也就是沈卿家能干。哀家收到沈卿家来信,他告知已提前通知谢阁老那边,希望谢阁老早一步回京稳定大局,哀家倒觉得沈卿家做事得体,你们两个……太过小人之心了吧?”

张氏兄弟这才知道,原来沈溪还单独给张太后来了信函,告知正德皇帝的具体情况。

“姐姐,你不会相信沈之厚那小子的胡话吧?上次我被皇上降罪,就是他在背后搞鬼!”张延龄听到这里不由怒从心头起,黑着脸问道。

张太后道:“皇上出走,沈卿家稳定大局,把一切安排得头头是道,现在他也没马上回京城,而是等谢阁老先回京,他留在居庸关派人找皇上,这么做有什么问题吗?上次的事情,完全是你咎由自取,你暗害沈卿家不成……建昌侯,你该反思一下,沈卿家乃大明功臣,是先皇留给皇儿的擎天巨柱,你居然想谋害他。哼,皇儿没进一步治你的罪,已是看在哀家的份上,你还想如何?”

“姐姐……”

张延龄不甘心,想继续申辩,却被张鹤龄拉了一把,最后只能缄口不言。

张太后继续道:“哀家已按照沈卿家的建议,通知英国公和内阁、六部衙门,让他们稳定朝局。不过现在城中突然有很多人大肆传扬这件事……也不知是何人所为,简直其心可诛!”

张延龄突然间噤声了,若姐姐知道事情是他干的,肯定会迁怒于他。

张鹤龄道:“太后娘娘,是否派人调查一下?”

张太后没好气望了张延龄一眼,似乎猜到这件事跟张延龄有关,没好气地道:“你们哪,做事守住底线吧,不能过激,哀家就你们这两个弟弟,张家未来的兴衰系在你们身上,难道你们想让我们张家万劫不复吗?”

“太后娘娘教训的是。”张鹤龄识分寸知进退,恭敬行礼。

张太后又一摆手:“你们赶紧派人去一趟蔚州,就算不能把皇儿劝回来,也要保护他的周全。”

“是,娘娘。”

张鹤龄再一次行礼。

……

……

出了皇宫,张延龄非常不爽,但一路上依然静默不语。

一直等到了寿宁侯府,张鹤龄才打破沉默:“你也听到太后所言,现在不是跟沈之厚置气的时候,不但朝臣们全都相信沈之厚,连太后和陛下都相信他,你这么做除了笃实自己小人行径,还能作何?”

张延龄恼火地道:“我是小人吗?有没有搞错?请问沈之厚行事光明磊落吗?”

张鹤龄没有跟张延龄计较到底谁是小人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论证。

张鹤龄道:“太后所说很有道理,现在既然消息已外泄……总归对陛下的安全造成威胁,那就赶紧派人去蔚州。目前北直隶和晋、豫之地有匪寇出没,若陛下继续南下,出了事你我兄弟岂会有好日子过?”

“要派人大哥你自己派,反正我不会凑热闹。”张延龄灰心丧气地道。

张鹤龄瞪了他一眼:“为兄自然会从京营调遣,就让宋书去吧,他跟沈之厚有些交情,此行或许有所收获。”

张延龄冷声道:“大哥对沈之厚也太包容了吧?也不想想是谁让咱兄弟过了一段时间苦日子!”

张鹤龄恨其不争:“你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吃到教训?沈之厚是你随便得罪得起的吗?他现在的功劳足以封侯,之前已有消息说陛下要给他加封爵位,若他成了勋贵,你觉得咱在军中的地位能超过他?连你最后的凭仗怕是都要落后于人!”

“那就更应该及早把他拉下马来!”张延龄怒道,“大哥去找皇上,我去对付这小子,咱们各顾各!”

说完,张延龄头也不回出了寿宁侯府。

“这脾气……唉!”

张鹤龄无奈地连连摇头。

张延龄直接回到家中,黄玉已在等候吩咐。

“说吧,有什么消息?”张延龄怒气冲冲问道。

黄玉道:“侯爷,有人给您送来一封信,小人没看懂,就让人把内容给誊下来,给侯爷过目……送信之人跟侯爷关系匪浅。”

张延龄怒火中烧,骂骂咧咧道:“他娘的,有人给老子写信,老子就非要看?这算他娘的什么世道?都把自己当盘菜?”

黄玉试着凑上前:“送信的人以前也是锦衣卫,听说追随刘公公,得罪了沈大人,他就……逃到南方去发展了。他以前也跟过侯爷您,不过那时小人可跟这样的大人物攀不上关系。”

“谁?江顾严那小子?”

张延龄马上就想到一个人,脱口问道。

“对对,就是他,他说如今在南方站稳了跟脚,还说找到可以帮侯爷的方法。”黄玉道。

张延龄咬牙切齿:“这小子,以前跟过本侯,本侯对他多有提拔,结果刘瑾那阉人得势,他便眼巴巴跑去投靠,结果如何……哼哼,纯粹是咎由自取,被沈之厚盯上,连官都没得做。怎么,他现在打算重新投奔本侯名下?”

黄玉道:“要不侯爷您亲自看看他送来的信?”

“拿来!”

张延龄之前还恼恨无关人等给他写信,但在知道是江栎唯送来的信,顿时多了几分兴趣。

等看过信函内容,张延龄将信往地上一丢:“果然不识相,以为他是谁呢?本侯稀罕用他?”

黄玉弯腰将信捡起来:“侯爷,听这位江大人信里表露的意思,应该是跟南边的倭寇有了联系,想找一些东洋人来京城,为侯爷除掉沈大人……此人不正是侯爷急需的人才?”

张延龄没吱声,似乎并不想就此宽宥江栎唯。

黄玉又道:“倭人的关系,咱一直没有,听说这两年倭人在沿海一带肆虐,他们手头有生意有门路,还有大批杀手,若能调用一下的话,会是难得的助力。”

张延龄骂道:“他娘的,让本侯去跟一群贼寇合作?本侯乃大明国舅,那些倭寇是大明的敌人。”

黄玉笑道:“银子面前不分敌我,再者他们都是东洋人,在中土没有人脉,还能危害大明江山社稷不成?跟这些人做买卖大赚特赚,侯爷您不是担心京城的买卖,以后沈大人回来后生意难做么?这不就有新门路送上门来了?”

“唉!”

张延龄叹了口气,对黄玉所言有几分动心,嘴上嘀咕道,“若是其他途径联系上这些人倒也不错,关键是江顾严吃里扒外惯了,现在他还被沈之厚盯着,若本侯跟他合作,沈之厚非把注意力转到本侯身上不可。”

“最好咱通风报信,让沈之厚把江顾严给杀了,倭人的关系由我们来继承,这才是做买卖的正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