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大国崛起1857> 第四百三十节 认罪

第四百三十节 认罪(2 / 2)

他们被官府抛弃了。

“就不能不办洋厂吗?哪怕缓几年,让大家伙喘口气。”

朱敬伦叹口气道:“时不我待啊。我们缓几年,洋人可不缓,我们喘口气,恐怕以后都得喘着气了。”

老人还是那么坐着,但身上的精气神仿佛被抽空了一般,那种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丝户的绝望,让他难以承受。

朱敬伦不忍心,只能好言宽慰:“总的说来,将来肯定是好的,一个人能干十个人的活,就应该多拿几个人的工钱,说到底最后大家日子会更好过,只是要等上几年,等桑种多了,蚕养多了,大家才都能有活计。”

金行首依然沉默,将来也许是这样,但谁说的准呢,可眼前却一定是过不下去了。

朱敬伦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觉得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尽量让新的缫丝业雇佣传统的工人,而且尽量保证那些只会缫丝的工人的生计,至于有其他收入的,只能暂时以其他收入为生,虽然缺少了缫丝收入的补贴,他们的日子肯定会过的极为艰难,但他们不承担这种阵痛,谁来承担呢。

又全社会来承担,这是朱敬伦的美好愿望,社会承担,也就是将那些人的损失,由官府来承担,可目前官府的财政根本就不可能支撑下去。

广東有两千多万人,完全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工人,恐怕也就是十几万人,但是那些男耕女织,以丝织来补贴家用的家庭,却不可计数,珠三角一带的桑葚鱼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多少自己缫丝甚至一直织出绸缎成品的家庭非常之多,恐怕是用百万计算的,这么庞大的数量,如果由政府承担他们的生活成本,一个家庭就用三两银子来算,一年也得是千万级别,支撑一年两年还行,长久下去,无异于满清王朝养活八旗子弟一样。

清廷用几亿人养活几百万八旗子弟都承担不起了,大明国如何能以三省子弟长久的补贴几百万兼作丝织的家庭呢?

所以朱敬伦最后能做的,也只有有限承担了:“老人家,官府不能坐视不管,但官府也有官府的难处。三年内,新建的机器丝厂只能招收老丝户。但找不到活计的丝户,官府每年只能给三两银子救急钱。”

朱敬伦刚刚说完,金行首那已经浑浊的眼睛猛然好像泛起了清光,眼睛大大的睁开。

他有些不可思议的确认:“官府给丝户发银子?”

朱敬伦点点头:“和衷共济共度时艰,他们之难,官府之急。”

这是朱敬伦一早的主意,他自己并没有觉得这有多么了不起,他觉得这是应该的。

可是他不知道这种事情给金行首的心理造成了多么大的冲击。

“这当真吗?”

金行首说话都有些颤振了。

“当然当真!”

朱敬伦说的果决。

金行首突然颤颤巍巍的要站起来,朱敬伦赶紧上前扶他,旁边的黄三公眼明手快,抢先一步,却不知道被金行首哪里来的一股力气给豁开了。

然后金行首就那么颤巍巍的跪在地上叩了一个头。

朱敬伦连忙拉起来:“老人家这可使不得。”

刚才进来的时候,朱敬伦也没让老人磕头,金行首那时也没磕头的想法,做做样子,朱敬伦一扶就坐下了,以他的年纪已经到了见官不拜的时候了。

可是这回朱敬伦扶着他起来,他却死死的跪在地上,话音颤抖的说道。

“都说皇上是仁君,老朽信了。老朽替千千万万的苦丝户谢过皇上了。”

他磕完头才愿意起来。

但这时候朱敬伦反而开始问罪了:“老人家,百姓的生计官府会管,但砸人工厂的事情,官府也得管啊!”

金行首面露着微微的笑意点着头:“是老朽的错,老朽甘愿服罪!”

朱敬伦没在说话,一个九十岁的老人,就算认下了所有的罪行,按照目前的法律条文,也不会真的判什么刑,象征性的宣判一下,然后就让他在家里安养天年去了。

这也算是朱敬伦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到最后恐怕只需要惩处一下那些地痞流氓,流放一批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到殖民地去而已。

可让朱敬伦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根本就没按他的预料发展,金行首认罪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接受审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