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大国崛起1857>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2 / 2)

新中国对手工业的改造,并不是为了消灭手工业,恰恰相反,当时急需要外汇的国家,是大力支持能够创汇的产业的。看到某些深受外国人喜欢的手工艺品,国家是大力支持,在各地都创办了一大批工艺品厂,不但不消灭这些手艺,反而用大工业的方式,扩大生产。

可问题就出在这种工艺品厂上了,初衷是好的,改造手工业创汇也好,扩大规模也好,怎么看也不至于让手工艺消失。但事实是,这些工艺品厂在经营过最初的一段时间之后,往往都陷入了困境,出口卖不动了,外国人不喜欢了。然后国家关闭工艺品厂,原来的手艺人重新安置,成了其他行业的工人,一门手艺也就慢慢消失了。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西方工匠在工业革命之后,也引入机器生产,可他们的产品还是手工艺品,他们依然可以活的很好,受到全世界的追捧,而中国的手工作坊变成了工艺品厂之后,却倒闭了,手艺消失了。

简单的归结为体制问题,是不负责任的。

朱敬伦很清楚,最大的问题是,那种政府管理的工艺品厂,让手工工匠脱离了市场,远离了他们的客户,他们不需要,也没有心思,又没有信息,去适应市场,用他们的手艺,生产各种各样独特的产品,比如日本的折扇到了中国,中国工匠不用纸做,改用丝绸,改用象牙,改用贝壳,做的比日本的折扇还要好。可一旦手工作坊变成了工艺品厂,手工工匠变成了工人阶级,他们的产品还在,大规模生产一阵后,没有了市场,他们又没有了重新设计新产品的必要,那么产品倒了,手艺也就丢了。

可以说中国手工艺品和手工工匠的消失,主要原因是让匠人脱离了市场和客户,等于让手工匠人失去了灵魂,也就是失去了匠心。

朱敬伦是很喜欢这些手工艺品的,不是他讲究奢侈和品位,而是他的老旧思想,十分喜欢这种通过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他历来都很保护这些匠人,哪怕跟太平天国和满清打仗,他都不忘保护手工艺人,比如从天京将大批的江南工匠带回了大明,从北亰将大批的清宫造办处的工匠带回了大明。

虽说有掳人之嫌,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在战争平息之后,是允许他们自由离去的。

许多北亰的工匠就在太平之后走了,但大多数的太平天国工匠是留了下来的。

即便那些走了的人,往往也留下了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手艺。

当年从北亰造办处带回的工匠,政府帮助他们在大明开办了金作、银作、珐琅作等等手工作坊,清宫从康乾时代起,就建立了六十一个皇家作坊,称之为造办处六十一作,统统都拉回了大明。

从太平天国请回来的那些给太平天国王爷们制造产品的工匠,则开办了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个人作坊。

朱敬伦为了照顾这些工匠的生计,从他们来到大明开始,就高调的用皇帝的身份,专门向他们订制日用品,让这些工匠成为了既给满清皇帝,给太平天国天王制作过器物的工匠,也成为给大明皇帝制作器物的工匠。

但跟洪秀全和满清皇帝不同的是,朱敬伦并不独享他们的手艺,也不会花钱养活他们,而是同意他们出售产品养活自己,因为给皇家制作器物的巨大品牌,这些工匠生活的其实不错。

普通人糊口不难,少数手艺最精湛或者脑子最灵活的,甚至直接将产业做大,在朱敬伦稍微扶持之后,就起飞了,在开放的大明市场上,博取了一片蓝天。

比较有名的,是清宫玻璃厂的工匠,在大明开办了玻璃作坊,一开始只生产玻璃器皿,很多都是从康熙时候传下来的老手艺,各种彩色玻璃器。后来开发了窗面玻璃,大大扩宽了民间市场,供不应求之后,玻璃厂引入西方技术,建造了大型玻璃工厂,生产透明的平板玻璃,已经成为大明最大的玻璃生产商了。

还有一些清宫巧匠,他们用各种昂贵的宝石打造各种艺术品,比如用黄金做枝干、翡翠雕绿叶、白玉做白花、珊瑚做红花、宝石做花蕊,最后组成一座盆景。每每打造一株,耗用数年,但一旦做成就价值连城,求购者蜂拥不绝,往往能卖出数万甚至更多,工匠打造这么一件艺术品,也往往能吃好几年。

这种盆景需要的工艺很多,有金器手艺,玉器手艺,掐丝手艺等等,往往是众多能工巧匠合力完成,但真正值钱的其实并不是手艺,而是他们的奇思妙想。

也有单纯靠巧计吃饭的,比如各种微雕,用枣核、橄榄核雕刻一艘小船了,雕刻一个动物了,也都能卖点钱,这时代是有人喜欢把玩这些小玩意的。

太平天国的工匠,则将江南一带的传统锦缎技艺带到了大明,什么宋锦、云锦,一直都是畅销海内外的高端纺织品,还有苏绣、杭绣、缂丝等精巧工艺品,同样做的很大。

太平天国工匠开办的云锦作坊、宋锦作坊,已经是大明最高端的纺织出口品了,比如英国王室就常年专程从大明订购宋锦,法国富豪们则更喜欢色彩更艳丽,工艺更复杂的云锦。

这些精美的工艺品的出口,获利只在其次,给大明国家形象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当一个国家总是向外输出美好的时候,他的国家形象差不了。古代中国之所以在西方形象那么好,不就是因为大家一想到中国,总是跟丝绸、瓷器联想到一起吗。

在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影响下,尽管大明的产品在世界上,还没什么太坚挺的口碑,但也没有恶劣的低端产品的风评,至少避免了走山寨大国的老路。工业品之所以没有口碑,确实是技不如人,还无法大规模出口西方,轻纺织品出口不到欧洲,机器设备甚至还需要大量进口。

但朱敬伦相信,等中国制造完成了积累之后,手工艺品带来的口碑,将来一定会让大工业也有收获的。

不过电力化对这些高端的手工艺精品来讲,其实意义不是很大,这些产品往往卖的是设计,卖的是匠心,卖的是那一份独特的情怀,走的是高端路线,赚取的是高附加值。

电力化真正让手工业受益的,也是对国计民生真正有意义的,其实是比较低端的,供应西方中产阶级和中国普通百姓的那些中低端手工产品。

电力化给这些产品提供了一种使用机器生产的机会,大大节省人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产量,甚至可以说,电力化让私人手工作坊有了一个向小企业转型的机会。

大明政府决定推动这种转型。让上千万手工作坊成为小企业,让上千万手工工匠成为小企业主。这将早就数百万,上千万的小企业,惠及上亿的工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