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秦吏> 第400章 临战合刃之急者三

第400章 临战合刃之急者三(1 / 2)

时间进入四月下旬,农忙结束,北地开始进入征兵修习行伍射术的农闲期。

为了筹备来年用兵之事,北地郡尉府近来十分忙碌,黑夫也时常召集县尉、尉史及牧师官等共聚一堂,给他们开会安排任务,会上不时冒出一些金句来。

比如这一句。

“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

郡尉此言一出,在场负责会议记录的刀笔吏们立刻将其抄录到黄麻纸上。

黑夫让众吏好好消化这句话,自己则拿起杯盏,喝了一口妻子给他泡好的枸杞菊花水,过了好一会,才慢慢道:

“兵法言,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战为先。”

所谓卒服习,便是加大对士兵的训练,使之知晓金鼓旗帜,熟练搏杀技能,上了战场,也不至于慌乱不知所措。

北地郡是边郡,所以有常备的郡兵、县卒,但亦不多,郡府义渠城有一千,萧关、乌氏塞两个边隘各有五百,其余六个县,亦各有五百,总数不过五千。

这些郡兵县卒,作战时顶多能抽调一半,所以战争的主力不是他们,而是临时征召的戍卒。北地郡户数三万余,口数不到二十万,比起黑夫的家乡南郡大为不如,且半为戎狄之民。好在此地民风彪悍,百姓参军较为积极,三户一丁,抽调万余人不在话下。

除了郡兵、戍卒外,还有大原、乌氏、朝那、义渠等戎人部落的骑从,能凑出三千人来。

如此一算,北地郡能出动的最大兵员,就是万五千人。

按照秦始皇对陇西、上郡下达的命令看,战争明年就可能打响,黑夫必须抓紧时间训练他们了。

“塞外之地,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黑夫已经给这场战争定了基调,能否获得大胜,车骑将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他决定加大北地郡车骑两兵种的数量,尤其是骑兵。

各戎部凑出的三千戎骑,属于临时征召,由部落君长率领参战,不必郡尉训练,黑夫也不想过多依赖他们。他打算以三百娴熟骑射的北地良家子为核心,在郁郅、义渠、泾阳三地牧场上,训练一支装备高鞍马镫的,纯粹由秦人组成的骑兵。兵在精不在多,一千即可!

黑夫的计划是,半年时间,让郁郅县尉公孙白鹿训练三百良家子,教授他们骑兵的战法,熟悉高鞍马镫。待到入秋时,再进一步征召郡中数百能骑马射箭的青壮入伍,使良家子一人教两人,明年入夏便可成军……

至于其他材官、甲士、徒卒的训练,黑夫决定自己亲手抓。

说完“卒习服”,黑夫又强调了“器用利”。

“兵刃若不锋利,与赤手空拳何异?甲胄若不坚硬紧密,与布衣袒裼何异?弩若不能远射,与短兵何异;射不能中,中不能入,与无矢无镞何异?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

黑夫开春行县,好好视察了各县武库,总体来说是比满意的,北地郡位置重要,咸阳没少往这边运送兵刃、羽箭,但这些兵刃多为青铜,铁兵较少。

在山东六国铁兵器锻造已较为成熟时,秦却仍沿用青铜,因为可以量产,虽然臻于青铜兵刃制造的巅峰,但却有一个问题:北地郡缺铜、锡!

这便意味着,北地郡的兵刃,只能仰仗咸阳武库,以及漆县的铁矿,虽说并不遥远,可一旦打起仗来,战线绵延千里,前方没有兵工厂及时补给兵刃、箭簇,或将成为一个隐患。

黑夫巡视诸县时发现,位于泥阳县泥水与泾水之交,一个叫“弋居”的地方,有一个铁矿。当地也有些小的作坊,能打造铁制农具。经探查,那铁矿规模不小,若大规模开采,每年可出好铁数万斤!

所以黑夫在与郡守商洽后,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请求:在北地郡设铁官,徙关东铁匠来北地,开矿冶铁,就近生产铁兵器,以弥补前线兵器的不足……

顺便,北地郡有了铁工坊,黑夫也方便要求工匠,为自己鼓捣一些在对匈战争时能大放异彩的小发明。

不过,事后黑夫却又觉得,这些都是未雨绸缪,甚至有点锦上添花的意思,因为他从乌氏倮处听说了,匈奴的冶金业,可比中原落后了不止一点……

草原上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不少青铜文明的遗迹,匈奴也会冶炼青铜,铜刀、铜剑、铜镞、铜斧、铜马嚼等武器和马具十分常见。

不过相对于需求,其数量实在稀少了些,匈奴的铜铁,少数自产,多数是从中原和遥远的阿尔泰山一带进口,价值不菲。在匈奴腹地,有时候一把小铜刀,就能换一头牛,一些普通的匈奴牧民,不得不以石为刃,以骨为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