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第一百八十九节 从内陆转向海洋

第一百八十九节 从内陆转向海洋(1 / 2)

中国向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内陆国家,文明的发源被认为来自西北的黄土高原,最终在中原孕育成熟形成黄河文明,然后有兼并融合了南方的长江文明,形成了如今的中国。

这个根植在深厚泥土中的文明,接触海洋的时间很早,至少在文明成熟期的周朝,已经确信无疑的触摸到了大海,周武王分封的齐国,率先大胆的向海洋要财富,管仲以官山海的政策,让齐国成就了春秋五霸第一霸的地位。

但此时也只能是说接触,对待海洋的方式跟对待泥土的方式一样,是从海洋中直接获取财富,而不是利用海洋来扩大活动范围。

真正大规模利用海洋,已经到了唐宋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被认为是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的探索海洋。可是在陕西发现的一块神道碑,改写了这段历史,有一个叫杨良瑶的唐朝外交官,曾经以国使的身份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亚、中东国家,抵达黑衣大食(伊拉克),比郑和下西洋整整早了620年。

可这只是中国人自己的错误理解,事实上,利用海洋的时间要比这早的多。只是中国是一个历来重官方的国家,似乎只有官府行为,才能算是真正的探索,而民间的探索,往往无法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事实上,不管是杨良瑶还是郑和,他们下南洋都是根据民间探索出来的海图和经验来进行的,没有民间的探索,他们寸步难行。

中国真正在拓展海洋事业上达到顶峰是在宋代,宋朝对商业较为开明,尤其是南宋,赵构被誉为昏君,可人是复杂的,在政治斗争上他是一个腹黑的人,但在执政上,他却是一个颇有建树的人。他对海贸的评价就比历代皇帝更宽容,“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联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耳。”一个人试图从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财富,然后减轻向老百姓搜刮的皇帝,至少在这一点上,不是昏君。

可惜到了明代,情况急转直下,老朱家执政的保守,让他们担心海外的危险胜过对利益的追求,郑和下西洋后迅速开始实行海禁,让唐宋以来积累下来的世界领先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迅速变得陈旧和落后。

到了清代,乾隆一口通商,总算是保住了一个呼吸孔。

而周琅把这个呼吸孔逐步扩大,随着势力的扩张,很快就推及到了每一个海港。这一切在求取财富保障财政的大局势下,以及王朝鼎革的大背景下,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

悄然之间,中国人再一次面向了大海。

但是宋朝也曾如此,可宋朝没有把农耕文明跟海洋文明融合到一起,而是以农耕文明的意识来结构海洋,就好像宋朝的商业极为发达却没有诞生出对等的商业文化一样,宋朝的还望扩张行为也没有带来相应的海洋文明。

周琅现在也没有做到这一点,但他引入了相对规范的西方对海洋的管理办法,打开了港口,鼓励通商做贸易。

如果中国文明中,一直无法孕育出自己的海洋文明来,周琅也不介意。因为那只能说明中国传统文明在没有剧烈的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在对等竞争的情况下,他不会输给海洋文明,说明这两种文明是一种对等的文明。那么中国的农耕文明,是否存在一种可能,以海洋作为渠道,向外输出呢。

对外殖民的意义就在于此。

去年朱濆的第三次大帆船贸易,终于搭载上了一千陈周全的兄弟,跨过万里波涛,来到了遥远的彼岸。他们在哥伦比亚河逆流而上,寻找合适的扎营点。哥伦比亚河以1792年来此探险的波士顿商人罗伯特格雷所乘的船名命名,谢清高后来得知,尊重了这一传统,在他的海图上沿用了这一名字。

朱濆亲自参与了这一次探险,尽可能的深入腹地,寻找海船可以抵达的尽头。因为周琅给朱濆的职位是,管理一切港口周边三十里之地的总督。凡是他们在美洲建立的港口,周边三十里地就归属朱濆管辖。所以朱濆一定要深入内陆,然后将港口到大海之间的土地,都变成自己的统治区。

如果是以前他不会这么较真,可现在他有一个竞争者,周琅答应陈周全,可以占有所有他自己开辟出来的土地,并在那些土地上称王。朱濆如果不占有这些土地,那么这些土地就是陈周全的。

但是在深入了三百里之后,朱濆也觉得这对于海港来说,距离大海也太远了,于是放弃了继续想内陆挺进,在两条大河的交汇之处,安营扎寨,建设他们的第一座港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