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促间有大活儿落在自己的头上,刘备也是一脸懵逼。</p>
话说他身为涿郡的扛把子,参加过不少同郡大姓的加冠礼,也为不少人取过字,像陶温这样草率的冠礼他还闻所未闻,更加没有什么准备。</p>
张飞闻言,哈哈大笑,拍打着刘备的肩膀说道:“‘涿公’出手,质量保障。快啊兄长,赶紧上。”</p>
很难得,刘备居然感觉到了一丝紧张,一边起身向陶谦还礼,一边说道:“谨遵使君之命。额......诗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温者,养元宜人,柔和致暖,不如表字元和,不知使君意下如何?”</p>
陶谦的老眼转了转,随后大喜道:“元和二字,甚合老夫心意。来,温儿,快快拜谢刘府君。”</p>
陶温一想,以后自己行走江湖的名字就是陶元和了,其实听起来还不错,就是这流程实在太糊弄了吧。</p>
他抬了抬眉毛,不情不愿地走到刘备的身边,拱手拜道:“多谢刘府君赐字。”</p>
刘备关心地问道:“公子可觉得哪里不妥?备还可以再为公子想想。”</p>
“不了不了。”陶温笑着摇摇手,“是温心中事情太多,所以开心不起来,与府君赐字断无干系。陶元和之名,温谨拜谢。”</p>
陶温又是一拜。</p>
刘备连忙将陶温扶起,笑着说道:“公子喜欢,那最好不过。没想到我与公子缘分甚深呐,能为使君一家效劳,荣幸之至。”</p>
陶谦转身,从桌上取来刺史大印,欣慰地说道:“温儿长大成人了,可以代老夫处理州郡大事了。这官印你要收好,时时刻刻铭记前人创业不易,百姓生活艰难。诗曰,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陶家既负有诸侯之任,当行诸侯之命,你明白吗?”</p>
陶温盯着陶谦手中那方小小的印玺盒子,红黑相间的精致漆装显得雍容华贵,里面的重担似有千钧之重。</p>
没想到,三国故事里的陶公祖三让徐州之事,今日竟当着刘备的面儿,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p>
陶温盯着印玺出神,恍如隔世。</p>
“温儿?”</p>
“哦,祖父。孙儿担心这州郡大事乃朝廷任命,我们这种行为,恐怕会落个......”</p>
私相授受四个字,陶温不敢说,但陶谦肯定可以猜到。</p>
“温儿勿忧。”陶谦慈祥地笑道,“老夫前些日子派王朗和赵昱去到长安朝廷,进贡许多。天子封我为徐州牧,徐州的一应事宜均由老夫全权承担,这继承人自然也在‘全权’之列。放心吧,老夫修书一封,上表朝廷,自然无碍。”</p>
说罢,陶谦又鬼精地瞄了一眼刘备的反应。</p>
刘大耳一副淡定自若的神色,隐隐带着和善的微笑。这乱世里私下封官许愿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就说袁绍和公孙瓒吧,在北方,人脑子打成了狗脑子,绝对的相互敌对,可又怎么样呢?在私下授官一事上,哥俩儿一个赛一个的积极且疯狂。刘备作为汉室后裔,怀揣着兴复汉室的理想,对他们的行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p>
相比之下,老陶谦又是联络长安朝廷,又是上贡进表的,倒显得正直许多了。</p>
陶温推辞不过,只好硬着头皮将印玺接下。</p>
这时,帐外传来了一声通报,听那传令兵的声音急中带慌,似乎有大事发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