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耕耘贞观> 第二百块一十三章 天津城的流民们

第二百块一十三章 天津城的流民们(1 / 2)

在遭受了灾难地区派遣学府学子,让他们成为农官的想法,实际上是当初程知节讨伐黔中道后,农业学府的学员很容易就在广州那地方站稳了脚跟,李泰才慢慢总结出来的。</p>

同时李泰也明白了想让农学社成为成为自己触及大唐社会的根基,那自己就只能用这种方法让当地人接受学府学子。</p>

只要有人在基层站稳了脚跟,打开一个缺口,那以后才能透过这缺口慢慢向基层渗透。</p>

如果说广州那边的农学社发展,只是一次误打误撞的发现,那这次河南受到了水灾,自己让吕才引导农业学府的学子们向河南发展,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自己一次有意识的尝试。</p>

只是具体的结果如何,怕只能交给时间来慢慢沉淀。</p>

李泰并没在这上放太多心思,因为现在自己更重要得,还是小麦在秋天的播种。</p>

同时李泰尝试集中大量土地、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的重力重功效的方式去大规模耕种。</p>

相比较起长安地区,几乎世家大大小小的土地纵横交错,不太适合走大规模耕种的路子,但天津这地方的耕地都是自己开垦出来的,所以李泰完全能根据自己意思进行大规模尝试。</p>

华夏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但古代因看不起科学技术,把这些视为奇淫巧技。</p>

这就导致农业器具的发展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的通过劳动结合自身智慧所产生的结晶。</p>

不是说这样的器具不好,而是这样的农业器具必然是向省力方向发展。</p>

因为底层百姓的田亩有限,自然希望用更小力量做更多的事,追求得是性价比。</p>

但对李泰来说,自己想走得是农业规模化,那种省力为主的创造思路就不适合自己了。</p>

自己需要得是重视高效,哪怕为了这效率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只要代价自己能承受,那在李泰看来就是值得的。</p>

比如说八牛犁这种,正常百姓肯定用不到,毕竟寻常百姓家里一头耕牛都未必会有,常常是一个村子共用几头耕牛,但对李泰来说,想要凑齐八头耕牛真的不难。</p>

而现在则更进一步的研究出了履带播种机,当然这种东西也不是凭空设计的,而是让墨令在耧车基础上进行改良,耧车这种东西公元前二世纪就有了,只不过一直用了两千年一直到工业革命后才逐渐从农村给淘汰掉了。</p>

而李泰也没什么太大的改动,就是根据现有耧车模型,在耧车后面增加一个类似马车的木箱来专门放置事先放好的种植,同时种子通过了履直接投入到耧车口子里。</p>

至于履带的移动,既可以是手摇式的,也可以增加耕牛的方式来拉动。</p>

李泰也发现了,也许因为这世界有诡异的所谓内气,所以这世界的牲畜力量相对原来世界要强上不少,某些原来世界不可能靠牲畜力量达到的事,这世界倒也能试一试。</p>

只不过需要匠人们去努努力,研究出更适合牲畜用力的机械而已。</p>

不管怎么说,天津城这座新建设的城池,以及周边陆续开垦出来的土地,能为自己提供很好的试验场,去实验这种大功率大规模的方式到底适合不适合这个时代。</p>

当然因为用畜力替代人力,这一部分被从农村赶出来的百姓则成为进入天津城的劳动力,天津城百废待兴,整个幽州更多得是需要工作得地方,自然少不了他们。</p>

与此同时,李泰看着不断播种的农田,心中思索着,</p>

“等到秋耕结束,也是要开始组织人手前往沧州了,不过还是要等淳风回来啊!”</p>

没办法,自己现在手上真正能独当一面进行干活的人,也就只王真儒与李淳风而已。</p>

王真儒需要负责幽州内部的道路建,这点是不能放下的。</p>

因为天津城开市了,渤海周围的异族已经逐渐乘坐船只来天津城来进行交易了。</p>

同时一些前往草原的商路也会特意来到天津城进行补给,毕竟出了幽州后,基本上就没这么稳定的补给点了。</p>

而伴随着天津城成为通商口岸,在去年时,这点还看不出什么来,但今年李泰能明显感觉到来往天津的商旅已经越来越多了。</p>

只不过因为整个天津城都在日新月异的建设中,所以这些商路的增多显露不出什么来,但李泰明白天津城的腾飞已经开始了。</p>

而为了更好承接这一波红利,李泰明白天津城本地的基础设施肯定要建设好。</p>

说到底天津城才是自己的根基,所以王真儒是不能轻易动,只能等李淳风回来。</p>

事实上,随着农业学府的学子们在河南各州县村落教授当地的百姓们种植小麦,并且在当地建立农学社一点点的扎根在当地,李淳风果断带着河南那些因为水灾而导致无家可归的流民回天津了。</p>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地世家随着补种冬小麦,缺少劳力的迹象开始有一点抬头了。</p>

毕竟这些世家原本不愿意收留那些流民佃户,那是因为原本这一片地方种植得粟米,小麦不常见,更不是秋天播种。</p>

但现在农业学子们来到,推广起了冬小麦,那世家豪族因为缺少种植的人手,所以收拢一些成为流民的百姓为佃户,也是常有的事。</p>

尤其李淳风发现这些收拢的流民好像有几分意动时,李淳风知道,河东这地方不能待了。</p>

毕竟只要有留在老家活下去的机会,谁又会背井离乡去往外地闯荡呢!</p>

所以,李淳风当机立断把剩下带不走的物资转交给了杜如晦,自己没任何的迟疑马上带着剩下人跑到德州,那可真的风驰电掣,快得令人感觉不可思议!</p>

“这李淳风倒是有点意思!”杜如晦看着李淳风转交自己的物资单,不由笑了笑。</p>

“还请杜相勿怪,想来淳风也是怕燕王砸下了这么多的钱粮,结果都白砸下了!”</p>

马周到底也看出了李淳风为什么走得这般干脆,果断对杜如晦进行安抚。</p>

“发现苗头不对便是当机立断,一路上更是做好了撤离河南的准备,要知道他调度得可是数万流民,可不是数万军队!”</p>

杜如晦说到这里,却是看了一眼马周,问道,“如果换了你,你觉得能做到这般迅捷吗?”</p>

“”马周听到这话不由皱皱眉头,但最后还是摇摇头。</p>

虽然一直以来自己也指挥着徭役干活,但想把这些流民这么井井有条却又快捷的撤离出去的确做不到。</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