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倒没想到,几年时间朝廷上面的朝臣也已经有了如此变化。</p>
细细数来从当初自己创立农业学府到现在也已经有了六七年的光景了,一些人扛不住时间的侵蚀也是正常的事。</p>
如今回到了长安,也是要多去看看这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臣了。</p>
李泰稍稍收敛情绪看着吕才道,“初质,农业学府和郑白渠那片试验田发展得如何?”</p>
吕才道:“回禀燕王,在您走后,农业学府的每年毕业学生差不多维持在五千人左右。</p>
不过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基本上投在了杜相所领导的大运河津口,以及河南地区的农学社。</p>
同时广州地区也年年有派遣学员过去,甚至有学员病死在广州回不来了!”</p>
李泰听到吕才的话,心下忍不住感到暗然,道,“感谢学员们的贡献,如果有父母的,抚恤好他们的父母。若孤儿,则将他的名字铭刻在农业学府的校史中。</p>
但长安与广州间的交流,要继续下去!”</p>
李泰明白前往广州那种地方,真到了还好说,偏偏这一路上是最难受的。</p>
这时代前往广州那种地方,哪怕官道也有很多崎区,一路上别说什么人为打家劫舍,单单是蚊虫叮咬,水土不服,就足够了让人受罪了。</p>
更不要说,谁也不知道荒郊野岭的有什么东西,说不定直接跑出一只饥饿难耐的大猫,然后就没然后了。</p>
“走广州的道路也尽量规划好,能走水路的走水路,沿途多建立一些学院的据点驿站,方便学员们顺利往来。”</p>
李泰思索着一下,对吕才道,</p>
“等将来航运业有所发展,不说航运能在大海上航行千里,只要能做到沿我们大唐海岸线进行航运,那广州就不会再成为我大唐的流放之地,而是能够生产甘蔗的宝地了!”</p>
说实话,在广州的甘蔗倒这几年种植出来了,而且亩产也在学子们的努力加加大。</p>
因为不可能直接扛着甘蔗进行贩卖,制作成蔗糖几乎是这一种产品唯一的销售方式。</p>
但即使如此,因为道路的崎区,以及距离大唐中心的遥远,这让甘蔗想要运输出来真的是相当困难。</p>
而制作一条运河或者道路能让广州区域跟长江流域沟通起来,那蔗糖行业才算能有未来。</p>
否则也就是奢侈品,顶多随着大唐资源有所倾斜,成为了军需用品。</p>
但也就只是到这种程度了,想更进一步发展却是交通限制了广州的整体发展。</p>
“吕才明白,所以一部分的人,会让他们沿途寻找合适的地点住下,就地组建农学社。</p>
如今这长江以北,多少有一些零星的农学社了!”吕才对着李泰回答。</p>
吕才说道这里,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继续道,“至于另外一点就是,郑白渠修建出来已经三年有余,土地经过三年照顾,已逐渐恢复上田应该有的肥力。</p>
所以我们开始准备逐年减少在郑白渠的药材种植,而准备如同燕王您以前的规划,在余杭钱塘地区寻找合适的地方种植药材,然后通过大运河把这些药材大量的运输到洛阳。</p>
自从您让我们在洛阳建立了渡口,我们在洛阳那边储蓄的物资却是越来越多了。”</p>
李泰点点头,虽然自己离开了长安,但是农业学府到底是发展顺利。</p>
至于自己把一部分的物资储蓄在洛阳,那是因为长安与洛阳间的距离算不上遥远。</p>
同时洛阳因为京杭大运河,除了去蜀地,去其他地方都是四通八达。</p>
这样的情况下,物资放在洛阳,相对来说转运方便。</p>
所以在洛阳的渡口兴建起来后,李泰便让吕才在洛阳修建各种各样的仓库了。</p>
至于不放在长安而放在洛阳,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李泰感觉自己的物资若放在长安,怕会被自己的老爹三天两头的打秋风。</p>
毕竟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啊!</p>
“对了,我让你研究增加亩产实验进行得怎么?你的战歌能让农民形成战部天赋吗?”</p>
说实话,比较起其他按部就班的安排,李泰对这个才是最关注的。</p>
不过这东西是实验性质的,李泰也没太大把握,怀着几分得之则幸,不得我命的想法。</p>
毕竟科学实验这种东西是不讲道理的,砸钱砸时间下去,很多时候就是打水漂。</p>
只不过,李泰跟这时代的人有种最大的区别就是,李泰有种军用转民用的思维。</p>
所以李泰不追求什么跨越时代的技术,比如现在手搓黑火药,制作TNT什么的。</p>
但李泰相信,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的军用技术,就是这个时代科技的最巅峰。</p>
倒不是说,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是战争本身就是人类组织竞争进化的最高效模式,</p>
其他任何的组织,哪怕输了未必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唯有战争,命只有一条,失败者有千万种的理由,但唯有胜利者,那就是比对方更加优秀。</p>
所以,基本上军用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更加高效,极端,甚至致命的东西。</p>
只不过,李泰所希望的就是把军队中的东西从军用转化成民用,保留它高效的特点,但是能让这些东西更加普及化,以及更加安全而已。</p>
这让李泰知道了战部天赋这种事情后,便思索着应该怎么样把它民用化。</p>
不过,这某种程度上是集体化的农业生产,而且是超过五百人以上的集体化生产,除了官方的军屯以外,实际上平民百姓的屯田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p>
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华夏自古以来到了农民手中的土地都是那种破碎的碎片化土地。</p>
这点大到通过卫星直接看华夏土地上的农耕,小到每一个人到手的土地,几乎没有谁手上的土地是方方正正的一块。</p>
或者说,就算方方正正的一块,那在它的周边肯定也是有很多有愣有角的碎片化耕地。</p>
这一种情况哪怕在现代社会都没什么太大改变。</p>
如果没通过郑白渠,李泰直接给自己圈下了一大片的土地,那李泰根本就没有进行尝试机械化工业化的种田模式。</p>
因为这一种模式,真就不太适合关中平原这点土地。</p>
所以,李泰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实验而已,为得是将来开发黑龙江那片黑土地做准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