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耕耘贞观> 第五百零六章 计划的实施

第五百零六章 计划的实施(1 / 2)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你们感觉怎么样?”</p>

李泰目光扫视,从李淳风,王真儒,祖长明,卢承基,范越风,刘神威,魏旭等人的目光上略过神色严肃道。</p>

孔雀,白鹤,以及徐惠,都没跟随李泰随军而行,基本上都留在了幽州。</p>

尤其孔雀,基本跟岑文本一起在负责整个幽州的物资运输事宜,而白鹤与徐惠则在帮忙。</p>

简单的说,让她们协助进行物资的周转,其他的人见到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p>

但如果李泰带着他们行军,就算打赢了那怕也要被人数落几句,要没把高句丽打下来,那李泰带着女人行军的壮举,怕要被记录在了史书上,更要大书特书啊!</p>

】</p>

而李泰提出来想要迁徙高句丽百姓的计划,是在知道前线打了胜仗后,自己顺势提出来的计划,但计划归计划,想要完善这计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所以李泰在说了这件事情后,王真儒的嘴角不由抽搐,李淳风则是摸了摸胡子,而魏旭则是不由摩挲起双手来。</p>

很显然,魏旭对这能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机会还是相当渴求的。</p>

毕竟至少在宋代以前,军功才是实现阶级跃迁最硬实的渠道,都只恨自己军功少。</p>

不过,王真儒到底是回过神来,深吸一口气对李泰道,“魏王,您准备迁徙多少高句丽人口,我好进行详细规划!”</p>

王真儒在李泰的手下干活已经干得长了,很清楚在实际的工程中,往往会出现魏王脑袋一拍,就想要往工程里面加项目的操作。</p>

这一种事情经历的多了……那也就习惯了。</p>

魏王的要求自己能怎么办,回去熬熬夜,靠自己精神天赋顶着,先把规划图做出来再说。</p>

毕竟这年头,当甲方是魏王时,自己哪里来得拒绝权力啊!</p>

“按照五千人集村并寨的标准,从幽州沿海开始,到辽水入海口,尽可能沿海布置村寨,至于具体多少的密度比较合理,以航运为标准至少能半个时辰内到达最合适!”李泰道。</p>

“半个时辰?”王真儒听到李泰的话倒不由吃了一惊。</p>

“做不到吗?”李泰听到王真儒的口气,略带着几分疑惑。</p>

“还是我来回答吧!”李淳风站出来摇头道,</p>

“因为幽州到辽水沿岸多是山峦,百姓更多生活在山坳与半山腰,能沿海居住的并不多。</p>

若想坐船半个时辰就想到,那单个村镇的可用耕地实在太少了。</p>

虽说魏王您一直主张沿海地区的尽可能发展捕鱼行业,但如果没足够宽阔的平地,而只有山地的话,那也没有办法制造足够的船坞,更不要说进一步发展了。</p>

在我看来还是把村子建的稀疏些,坐船一个时辰的时间能到就好了!”</p>

听到李淳风的话,李泰点点头,并没有反对。</p>

说到底这时代还不是明朝,那时候关宁防线一片坦途,现在的话,差不多都还淹没在海水里面,至少五千人的村子想要在山上自给自足是不现实的。</p>

李淳风说完后,王真儒出来对李泰道:</p>

“魏王,我有些不理解,您为什么比较坚持把高句丽人迁徙到幽州到辽水一线的沿岸。</p>

在我看来若是真的要迁徙,剑南道,岭南道之类的地方,应该更加的合适吧?</p>

至少土地足够他们活下来。”</p>

李泰明白王真儒说这话的愿意,说到底还是两个字——食物。</p>

虽然自己一直主张,要加大对海洋资源的捕捞,从而尽可能的替代掉对陆地粮食的依赖。</p>

不过,绝大多数的海产品只能够说替代掉了配菜,而不是替代掉了主食。</p>

就好像普通百姓原本是窝窝陪咸菜,但海洋产业发展后变成了窝窝配咸鱼。</p>

至于想要单独吃鱼,想要吃饱的人,要么是奢侈到一次性能够吃很多条鱼,要么就是那些并不需要干体力活的上层人士。</p>

因为只要干体力活就必须要补充足够的碳水,否则底层的百姓吃不饱,那根本就不可能干得了比较重的体力活。</p>

且不说这时代本身就不重视人力资源,就算到了现在,谁能想到初级脑力劳动者会比机械的体力劳动者先感觉到被社会淘汰的残酷呢。</p>

而低成本的体力劳动者的主要食物必然是碳水食物,这就让这些高句丽人过来,就必须要有些土地能种植粮食,没有粮食,光吃鱼,是不如吃碳水抗饿的。</p>

当然,可以从外面购买粮食,比如幽州地区购,但他们自己必须要有能种粮食的土地。</p>

否则,至少全部都靠交易生存的村子,在这个时代实际抗风险力量是非常脆弱的。</p>

更不要说,李泰准备从幽州到辽水一线,每隔一个时辰的航运便建立一个村子,这样对粮食的需求会更加吃紧!</p>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但我也有我的考虑!”李泰开口道,</p>

“幽州这区域想要发展起来,那就必须要把渤海盘活,而渤海想要盘活就不能让这些百姓拿到太多土地!”</p>

听到李泰的话,在场的几人不由面面相觑,他们的确没有想到李泰居然会这般话语。</p>

李泰道,“简单的说,如果高句丽没有被解决,那这些所在的村子就会成为前沿阵地,为协助大唐下一次讨伐高句丽做好准备。</p>

就有点像是诸葛亮讨伐魏国之时的屯田点,算是为下一次讨伐高句丽准备。”</p>

“魏王是不看好这一次讨伐高句丽?”卢承基听到李泰的话不由道。</p>

“战争这种事情都是未算胜,先算败,否则我也不需要在战时安排这些百姓了。等到胜利后全部强迁到内陆地区也就差不多了!”李泰对卢承基回答。</p>

卢承基听到李泰的回答,连忙低下头来,退到一边去,面对大老实在不敢说话。</p>

而李泰则继续道,“但如果讨伐高句丽成功,那就会造成华夏战略中心的西移。</p>

至少比较起西域的西突厥,朝鲜半岛上的其他两个小国实在不值得注意。</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