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第 35 章(1 / 2)

毛思嘉有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有的时候又觉得时间过的很快。以前她觉得这段特殊年代会很难过去, 但是现在一回头,发现复课以来, 一年的时光一眨眼就过去了。

眼睛再睁开,她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

对此她对学校最深的感受, 除了组织各种活动, 大概就是临近毕业的学生们为了分配问题殚精竭虑。

之前, 老三届的学生慢慢完成了分配, 除非是已经找到工作的,不然绝大多数都要送到农村。因为这是第一批大规模上山下乡,老三届的学生中很有一批并不在意这种分配。

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种使命感、一种时代的激情。上山下乡,向贫下中农学习, 知识青年与农民联系紧密、亲如一家这是充满了青年内心的想法。说实话, 这些想法在之后的数年内只会越来越少, 当大革命的激情散去,大家的理智也会渐渐回归, 更多考虑更现实的东西。

事实上不用等太久了,68届, 也就是最近毕业的这一届,分配工作之前就在做了。但是直到毛思嘉坐在初二的课堂上, 依旧没有完成相关分配工作。实际上大家的去处都已经定下来了,但有很多人藏着拖着,就是不愿意深入农村。

大家都是首都长大的孩子, 这个年代的生活条件不好,但也需要对比对比农村,就像是生活在天堂了。真正感受到农村生活,也只有学农时而已。而68届才在初中呆了多久,一年都不到就是初一那一年,复课以后的68届根本没有回归校园,很多都没有参加过学农,只觉得农村辛苦,不想去。

至于参加过学农的就更不想去了,因为那一个月的学农生活可把人累的半死

不过不管怎么躲都是没用的,分配了的人不可能在首都找到工作,甚至就连粮食关系都会转出去躲在城里,先不说会不会被街道居委会发现,就算居委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恐怕也活不下去,最后只能眼泪汪汪坐火车离开。

“我妈说务农很辛苦的”于欣脸上的表情很纠结,既有点儿期待,又有点儿害怕。

她妈妈是小学教师,单位经常组织去农村参加农忙活动,对此感受倒是很深。

相对而言,毛思嘉对此就没有什么感觉了,这辈子她没去过农村。至于更遥远的过去,她倒是去过乡村,但那是为了农家乐主题的活动,周五去,周天回,是大学社团的团建活动

做的农活,与其说是干活,不如说是玩耍。

“我不会做农活”毛思嘉声音很小,语气中充满了不确定。两人之所以说起这个,是因为新学期开学之后一个月,十一国庆节后回学校,老师就宣布了他们要去顺义县学农的事情。

上学期学工,这学期学农,这其实是早就有心理准备的事情。但是真的事到临头,不少人还是觉得不安。

“我也不会。”于欣很实诚地看向小伙伴。

“我估计你们这些小孩儿都不怎么会”家里毛妈听毛思嘉说起这件事,当即嘲笑其实她也不会这些,她小时候也是北京城里的姑娘,家里虽穷,也不用做农活啊

倒是毛爸,刚从新疆回来,有一说一“爸爸小时候是给地主家放牛的呢”

忆苦思甜开始了,主要说明地主黄世仁多么王八蛋,以及田地里的活儿有多辛苦。

以这个时代的标准来看,毛爸属于没什么思想觉悟的那种人,虽然会拿以前的事忆苦思甜,却没有让闺女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想法。末了,最后道“咬牙坚持,学农时间就一个月将来小嘉中学毕业了,爸爸给你找好单位,绝对不会去农村的”

这一点倒不是毛爸夸海口,主要是毛思嘉本来就是独生子女。在分配的时候,独生子女是有优待的,即使是青年集体上山下乡的时代,独生子女也能作为特例留在城里。

这也是法不外乎人情的真实写照,人家一对夫妻,就这么一个指望,这都给送到天边,一年到头见不着,也照顾不到家里确实有点儿不合适哦。

这也是毛思嘉一直没想过将来要是上山下乡了该怎么办的原因,她的问题只在于将来去什么单位上班。

毛妈虽然也不想要毛思嘉去农村吃苦,觉悟归觉悟,自家闺女自家疼呗。但她不会像毛爸那样说的直接,皱着眉头就警告“毛铮跟孩子说什么呢”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毛妈就问毛思嘉“去学农要带什么吗”

毛思嘉掰着手指头“和学工一样,得交粮票和伙食费,就是交的多一些,得三十斤粮票三十斤粮票,我一个月定例都没那么多呢”

“不是你这孩子不当家,连这个也不记得了”毛妈一边给毛思嘉找粮票,一边提醒毛思嘉“你现在都初二了”

“初二”毛思嘉愣了一下,然后才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粮食分配这种事,每个地区都不同。在首都,十三岁以前男女相同,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配给,到了十三岁时,男孩儿女孩儿的粮食定量大约是285斤。十三岁后根据性别有不同,另外学年上升,配给也会上升。

初一的女生是295斤一个月,确实不足三十斤,但是现在毛思嘉都初二了,一个月粮食配给是305斤刚刚好呢。

“除了粮票和伙食费,还要带什么吗”毛妈又问。

这带的东西可就多了,毛思嘉只能一样一样地列了一个单子。首先就是一床被褥,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夏天了,晚间肯定有点儿冷,不带被子根本没法住

另外还有塑料布铺在被褥下防潮用,偶尔还可以做救急的雨披、换洗衣物、方便劳动的鞋子、卫生用品以上,除了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像是红宝书之类的,也不能少

纸笔更是要带,要是不带纸笔,怎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怎么汇报自己的思想

这是要在外面生活一个月,所以毛思嘉的清单列的很详细最后打包的包裹也很可观。不过,也不是每个人的包裹都有毛思嘉这么大虽然在她看来她已经尽量精简了,这种事情很多还是看家庭条件和个人习惯的。

有些人的行李非常简单,就是被褥打成背包,一套用于换洗的衣物,再加上吃饭的大搪瓷缸或者铝饭盒。别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了,一样能在外面生活一个月。

收拾行李的时候毛妈特意在毛思嘉的清单之外,给她塞了很多吃的进去。用桔子罐头的玻璃瓶装的酱菜就有两三瓶,这是怕学农时伙食太差,这至少能用来下饭。

另外各种能够充饥的点心就更别说了,桃酥、江米条、鸡蛋糕、萨其马包了好大一包,总共该有三四斤的重量了。又把毛爸新疆买回来的各种坚果果脯,像是核桃仁、葡萄干什么的尽量给毛思嘉装。

这还嫌不够,又翻出家里的糖盒子毛家因为家庭条件优越,毛思嘉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虽喜欢吃糖,却有节制,所以糖盒子常常是满的。

糖盒子里有虾酥、巧克力、米老鼠奶糖三种糖果,毛妈看都没看,一股脑全给倒进一个布袋子里,一起给塞进了包裹里。

说起来带这么多吃的其实是违反规定的,他们去学农本来就是为了吃苦,为了接受贫下中农教育,为了感受真正的农村生活。不仅仅是要务农,也是要好好体会农民伯伯们吃饭上的条件。

但是,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规定是规定,实际是实际。

很多学生都知道学农时吃的不太好,家长也会给带些吃的过去。大家都这么做的情况下,就没办法严格管住这一条了。毛妈给毛思嘉塞了这么多吃的,不算出格,最多就是数量上比较夸张而已。

这样的行李当然不算轻,好在这些行李也不需要学生自己运送,会被提前送上火车,送到他们学农的顺义县。至于他们自己,只需要按时坐上火车,唱着歌儿去到目的地就可以就像是秋游一样。

在送行李上火车的时候刘妮就怎么看毛思嘉都不顺眼,皱着眉头找茬儿“你这怎么回事儿这么多东西连脸盆也带三个你这是去学农的,还是去当娇小姐的你怎么不带个老妈子,好到时候伺候你”

毛思嘉对于这种有事没事找茬儿的真的是无话可说了,冷笑一声“带三个脸盆都不行脸盆分开用是讲卫生你自己习惯不好,还看不惯别人好习惯”

也不管刘妮是什么反应,怼了人之后转身就走,和于欣一起把两人的行李送上火车。因为东西多了点儿,还送了两次。中间倒是有男同学想要帮忙,都给毛思嘉给拒绝了。

本来她是不介意给这个年纪的男同学展示绅士风度和男子力的机会的,只可惜这个时代太敏感了真要是那样,到时候又多的是风言风语。

送了行李上车,过一会儿火车就要开了。有的同学已经上了车,还有的同学则是在火车站跑来跑去,想要买点儿零食路上吃这次要去顺义县学农的有五个班,人数还是挺多的。

于欣已经上火车给她和毛思嘉占位置了,毛思嘉则是在外面休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