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胤禛迟疑了一下, 方才说道,“前些日子,额娘不是教导儿臣福晋了么”后面的话, 胤禛就没往下说了,这个其实也是胤禛自己的猜测, 福晋给他送的那顿午膳到底是不是有与思思别苗头的意思, 他也是摸不准的,不过这件事必须不能定下妻妾相争的基调, 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若是后院都摆弄不明白, 何以能够谈其他,所以他不能给皇阿玛留下一个后院不稳的印象。
不过胤禛的此番猜测,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康熙是什么人啊那是和一众朝臣完了半辈子脑子的人, 一听胤禛提起的这个话头,再结合折子上被御史当做佐证提出来的,穷奢极欲到了户部衙门里的午膳,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合着这就是德妃的教学成果康熙当然不会觉得是德妃教的不好,毕竟这种蠢事,德妃那么有分寸的女子, 可是万万做不出来的, 那就只能是这个四儿媳愚不可及, 朽木难雕了。
另外,真追究起来,这件事也是因他让德妃教导儿媳妇而起,只是没想到,最后儿媳妇看起来是教不好了,反倒还坑到了自己的儿子, 康熙心中略有些讪讪之余,也在感慨,看来古人说的娶妻娶贤,妻贤夫祸少还真是很有道理的。
“咳嗯不提这个。”康熙略有些理虚的将这个事儿给揭了过去,“说说这迎福券的事情,开展得怎么样了”
由于前期的精心设计,除了头一次的乞丐中奖二百两外,陆续又有几位穷人用二文钱换得了这份奖金,这样的天降横财,使得迎福券在百姓之中很是风靡,盈利也是日渐丰厚,所以迎福券的全国性推行也被提上了日程。
同时,迎福券的相关法规也在加紧补充颁发之中,务必保证这份银子,都能进了皇家的口袋。
最近迎福券已经在保定府和天津卫部署开展了,只要按着京城的成功经验走,相信很快便能为国库带来收益。
当然,为了避免有百姓过度迷信这个,迎福门四处也都贴着适度购买,量力购买的标语,至于各人如何去做,那就和各人的性格有关了。
迎福券的情况,康熙其实心知肚明,毕竟是给他赚钱的摇钱树嘛,怎么可能不关心,他这么问,只是为了岔开话题而已,等胤禛答完了迎福券的事情,他便打算打发他出去了,所以对于胤禛的汇报,康熙并没有听得很认真。
而胤禛则是认认真真的跟皇阿玛汇报完了迎福券的相关进度,皇阿玛对于迎福券的进度到底清不清楚,胤禛并不得而知,总之,既然皇阿玛问了,那他就好好回答,若皇阿玛不清楚迎福券的具体情况,他正好就当是差事汇报了,若皇阿玛什么都知道的清楚明白,那他更要认真说,不能给皇阿玛落下个办事不周,或者有心欺瞒的印象。
总之,如此认真的态度,虽然和胤禛自身的性格有关,也是出于一种御前答对不出错的谨慎。
虽然康熙有一耳朵没一耳朵听的,觉得这个四儿子就是太较真儿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若真有什么事情要交给这个四儿子去办,他是放心的。
等胤禛好不容易将迎福券的事情说完,康熙刚想挥退他,就见他又从衣襟里掏出了一本奏折,康熙当时的心情是有点烦的,但又有点谁叫这是自己儿子的无奈的。
不过等他接过了四儿子的这本奏折,慢慢看进去了之后,康熙的心态也渐渐变得郑重了起来。
“这是儿子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未知是否可行,若有思虑不周之处,还请皇阿玛指正。”主意虽是他想的,他也想要将它实现,但胤禛始终记得,大清是皇阿玛的,百姓也是皇阿玛的,这件事成与不成,都要由皇阿玛说了算。
“嗯,若是此法可行,倒是一项利国利民之策。”康熙觉得银钱流通这个概念很是新颖,也很是有些规律道理在里面,因而此法的可行性是极高的,但这个思路毕竟过于新颖了,康熙还是要好好琢磨一下才行,于是便对胤禛道,“折子暂且放在朕这里,朕要仔细看看,你先退下吧。”
“是,儿臣告退”胤禛从乾清宫里退了出来,回想皇阿玛的态度,胤禛觉得,他提出的这项政策,还是得到了皇阿玛的重视的,所以胤禛的心情还算不错。
这种好心情一直持续到他下衙回府,回到前院书房不久,苏培盛便进来与他呈报了那个帮着福晋给他送膳的前院太监的调查结果。
这个王太监里外勾连,屡次将他的行踪出卖给后院,还曾多次收受银两,予他后院的女人们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有银子,这位王太监基本是来者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