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都市言情>小书呆考科举> 第一百零二章

第一百零二章(1 / 2)

来客摆宴, 谢锦秀一直做的都是有礼有节, 让人挑不出来错处。除了那个灵的小丫鬟似乎真的没有再出来以外,王具等人意识到后,都觉着有些食不下咽,但是在谢锦秀的连连劝说下,几人食不知味的吃着, 脸上虽然还带着笑容,心中其实已经在不停的打鼓。

这真是什么都可以亏,就是不能有亏心, 有亏心了之后, 他们这些做兄长的连话都说的没有底气了。

“王兄, 稻田鱼这边,可能要减少一些供货量”谢锦秀不开口则以, 一开口就像是要掐了王具的脖子,宾云楼的稻香鱼已经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珍品, 而之前王具自己也在自家的田地里面去养殖, 但是奇怪的是,味道总是不如谢家村里面水田出来的鱼。

“清鱼贤弟,可是有什么问题”王具停了筷子, 就看向了谢锦秀,本来就担心和谢锦秀的关系发生变化, 毕竟商人之间以利相交很正常,但是读书人之间,讲究一个君子之交淡如水, 要是中间出现小人行径,差不多离割袍断义不远了。

“恩,今次去京城没少受祖师恩待,所以今年的杨学府,弟打算敬上一批咸鱼”谢锦秀把清蒸的咸鱼夹了一块,悠悠的说着。

拜师礼里面腊肉咸鱼必不可少,谢锦秀这么说,不为过,其实最主要的是飞华书斋的胡掌柜听说谢锦秀这边的咸鱼后,就动过心思,像咸鱼腊肉,文房四宝,正好是孩子和书生拜师礼时要准备的,而稻香鱼在各地的名气已经传开,不说别的,缠着红绸的标着稻香鱼的拜师礼更是受欢迎一些,所以谢锦秀真的不愁自己田里的稻香鱼发卖,甚至稻花鱼如今做成咸鱼买现在更有利润

咸鱼毕竟是使用盐腌制的,在百姓以及贵人眼中都是节约食盐的。而食盐,尤其是上等雪花盐的价格在古宋国更是昂贵,可是稻花鱼腌制的咸鱼就是用的雪花盐。

这就是涉及到古宋国的盐政,古宋国严律民间不得私自采盐卖盐,所以上等雪花盐的价格居高不下,而民间常用的灰盐大多都是带着苦涩的味道,腌制出来的食物也不好吃,当然在被这种盐毒害的味蕾下,古宋国民也很是习惯,但是谢锦秀看到后,就于去年冬季,用家里的锅灶提炼出来了雪花盐,这门手艺一直都在李氏和谢明陈的掌控之下,连谢锦海和钱氏也只是帮着打打下手,最后出盐的时候还是李氏或者谢明陈把控。

所以用了雪花盐腌制的咸鱼口感更好,还有咸鱼面上的盐霜更是让贵人们趋之若鹜。

“这个,自然是贤弟说了算”王具有些郁闷的说着,家中长辈和高舜家的家主既是想要霸占秀才坊那边的竹庐,又想要高价买了谢家村里面的地,当时因着谢锦秀离家去京,以为他去游学,短时间内不会中举,更不会有什么身份上的变化,所以在家里长辈的弹压下,王具默声,现在谢锦秀反手一制,他也是无话可说,只能闷闷的灌了自己一口酒。

高舜家里还好些,毕竟当铺等生意不会涉及到谢锦秀相关的产业,但是朱肩平就紧张了。

“清鱼贤弟,稻香米长半成半成不行,一成,莫要我们粮店断了粮”朱肩平倒是对自己心狠,他可怜巴巴的说着,他知道自己不表示诚意的话,估计谢锦秀也会想办法治他。

朱肩平扪心自问,为什么他们之前能觉着十三岁的少年,不会想这么些弯弯绕绕,而且碍于情谊不会把他们怎么样呢

就是再是十三岁的少年郎那也是案首,解元,不是笨蛋啊是他们的脑子出现了问题才对

“一成,可那祭田所出稻香米还是要麻烦朱兄了”谢锦秀听着朱肩平服软,就举起来酒杯敬向了朱肩平,朱肩平赶忙受宠若惊一般和谢锦秀举杯,一口闷了下去,生怕自己太慢了,而让家里已经打开了局面的稻香米有失。

“诸兄,弟谢氏一门终是学府世家,可耕读一世,不得为商”谢锦秀转着酒杯看了看在座的四位,“所以小弟性子有时候比较固扭,不为一点阿堵之物受气忍气还望几位兄长海涵”

刘句声连忙开口“清鱼贤弟,性子直爽,率真,愚兄等真是惭愧不如”

之后的话题好像就正常了许多,而刘句声和朱舜都松了一口气,觉着自家都是幸运,不做实业不被人抓住了跟脚,真是要痛快很多。

只是真的如此么

金融规范十六书谢锦秀洋洋洒洒的写完,就又誊抄了几册,让谢家风和谢家云派可靠的人,给本县的童县令,县学的古教喻,还有胡学政,以及胡学政给的名单上的本县几个乡绅和其他镇上的教喻送去。

银饰金饰,需要盘查金银来历,谢锦秀罗列了十年的盗银问题,提出反追查的建议,就是核对银楼窖藏等地方。

而当铺抵押物以及活当利率,更是涉及到是否合理税收,谢锦秀提出私肥自身,过度赃物等问题,更是让童知县头皮发麻。

“谢解元,这是要”童知县看着手下的师爷。

“这是谢解元帮着县台大人,如此查下去,有这银楼和当铺的合理税收,今秋本县税收,将会不克农税,大人的官评至少也是个优秀,想来大人高升将不远”师爷一眼就看出来谢锦秀这是要整治银楼和当铺,而作为杨学府旁支出身的幕僚,自然是站在了谢锦秀这边,没有告诉童知县背后的意思。

于是流水县全县一场轰轰烈烈的查脏,查匿活动开始了。

高舜和刘句声两人家中被查的是焦头烂额,光是查出来一小半物品都是没法交代的,但是他们也只能推说不知,于是一个知情不报判下来,查出来的物品没收,罚款的金额一出,也是让两家折腾的不轻,损失不少。

而这个时候,在胡学政的示意下,杨学府的书斋名下,谢锦秀的这本金融规范十六书更是被印刷了出来,而作为杨学府门下的户部尚书一看之下,拍案叫绝,可是解决了他的难题,他直接采纳,而且夜入皇宫直接给武帝建言,于是一场本来在流水县的小规模查匿活动,变成了全国范围内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