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女生耽美>货币战争> 3.3 苏联的发展模式之争

3.3 苏联的发展模式之争(1 / 2)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挽救了1921年的政权信心危机,避免了工农联盟的崩溃,受到了广大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商人和外国投资人的普遍支持,生产和贸易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苏维埃政权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得到了巩固。农业耕种面积从1921年时的1。4927年的2。22英亩,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煤产量也翻了一倍多,纺织产品增长4倍。1927年苏联的经济终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不过,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苏联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却引发了一场根本性的争论,最后演变成激烈的权力斗争。

任何国家的经济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边界条件下,求取经济最大产出和合理分配的艺术。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外部环境下,经济产出和分配又必须体现不同的优先和侧重。经济政策的选择,主要体现了国家和政府的意志,无论是英国的霸权建立、美国的工业崛起,还是德国的经济赶超,都明显地突出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其实,世界从来不曾有过绝对的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那种以独立个体自发形成的经济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真正存在,所谓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国家市场经济。

苏联当时面临的发展模式选择就是,继续发展市场经济,还是走向计划经济。

直到1926年,苏联人口的82仍然是农业人口,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的比例仅为78,这让以工人阶级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布尔什维克,情何以堪以美国和英国人的眼光看,苏联只是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甚至不如巴西和阿根廷,与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差距为50100年9。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纲领不容于整个世界的统治阶层。继年以来,外国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就是家常便饭,苏联想正常发展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

怎样在非正常状态下来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发展呢苏联形成了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应该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方略。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兼顾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反对将农业当做“国内的殖民地”,以牺牲农民利益来获得工业高速发展所必需的原始积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