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老谢的理想是什么
老谢的理想,最初藏在4000斤沙子里。
那时他上小学,金沙江畔的二半山,没通车也没通电,没见过柏油路,没见过电灯,松明子夜夜熏黑了脸。
1994年的云南巧家县回龙村,村小学的屋顶摇摇欲坠,雨水淋垮校舍之前,村民从15公里外的集市背回水泥。
校长组织学生上山背沙,每个学生摊派2000斤沙,用背箩。
父母可以帮忙,如果乐意的话。
老谢的父母亲帮不上忙,他们早已逃走了。
计划生育工作组驻扎在村里,鸡飞狗跳,家被端了好几回。
为了保住腹中的小妹妹,父母逃到了江对岸,四川省宁南县的老木河水电站。水电站的后山是彝族村寨,父母亲在那里开荒,种桑养蚕。
家里只剩老婆婆、老谢、妹妹和弟弟。
弟弟八岁,也是学生,也需要背2000斤沙。
两公里的山路,上学路上背,中午吃饭背。一次背30斤。
弟弟晚上开始趴着睡觉,说是腰疼,衣衫掀开,肩胛上已经压出了瘀血。
老谢九岁半,心疼弟弟,揽下了弟弟的份额。
没人奖励他,也没人夸他,山野贫瘠男儿早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
4000斤的沙子,老谢背了小半个学期,两公里的山路,每次背50斤。
上课时他不停挠头,痒,沙子钻进后脑勺的头发里,一待就是几个月。每天背沙子他走得最慢,每百步停下来歇一歇,胸闷,半天才能喘匀了气。
他想了个好办法,一边背课文一边前行,每一步卡住一个字。
日子久了,他发现最有用的是背诗歌,有节奏有韵律,三首诗背完,正好力气用尽,停下来休息。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里”字念完,正好停下来喘气休息。
山野寂静,鸟啼虫鸣,远处金沙江水潺潺闪动,有些东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萌发了。
再起身荷重时,嘴里不知不觉念出来的,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
山,这么高,我这么累,
山不会长高,我却会长高,
我长高了就不会累
九岁半的老谢写出来的当然不算是什么诗,只能算造句,句子也不是写出来的,是被4000斤沙子压出来的。
四
学校修起来了,每个年级有了一间教室,后来还有了红旗和红领巾。老谢毕业了,没来得及戴红领巾,他考上了初中。
当时小学升初和数学,老谢考了分的高分,考上了巧家县一中。这是一件大事,许多年来,整个村子没几个人上初中。
父母亲悄悄潜回来,带着省吃俭用存下的钱,以及一双运动鞋和一套运动衣。父亲乐:我只上过三年学,现在你要上九年学了,谢世国啊谢世国,真没给你白起这个名字,你终于要见世面了。
松明子噼啪响,母亲穿针走线,运动裤的内腰里缝口袋,钱藏在里面。老谢喃喃地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母亲抬头:你说的是什么
又含笑低头:我儿子在念书
母亲是彝族,生在宁南彝族山寨,17岁时被父亲用一头牛从山寨换来,没念过书,不识字,不知什么是诗。
她一生唯一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是婚约末尾的红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