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大秦帝国> 第七章 大成合纵 第二节 南国才俊多猛志

第七章 大成合纵 第二节 南国才俊多猛志(2 / 2)

骤然之间,苏秦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奇才。此人才华横溢,品格高洁,胸襟博大,志向高远,更有激情勃发,当真是楚国的中流砥柱有此人在楚国当政,六国合纵便坚如磐石,强秦的光焰便会迅速黯淡。心念及此,慨然拍案:“屈子谋国救世,为天下立格,苏秦愿与屈子携手并进,挽狂澜于既倒”

“好”屈原慷慨激昂:“壮士同心,其利断金屈原愿追随苏子,虽九死而无悔”“噢呀,苦茶一盏,明月做证了。”黄歇不失时机的笑吟吟站起。

三人陶碗相碰,汩汩饮下了一碗碧绿的茶水。黄歇笑道:“噢呀,我看还是说说正题吧,六国合纵,谈何容易了”“各为国谋,公心自当本色。两位有话明说便是,苏秦不会客套。”

“敢问苏子,六国合纵,相互间恩怨如何了却”屈原立即正色发问。

此一问正在要害。苏秦游说合纵的真正难处,也正在这里。秦国的威胁,目下已经不难为各国承认,结盟抗秦也不难为各国接受,因为这是唯一可行的最好选择,各国君臣都不是白痴。可是,中原战国一百多年来相互攻伐,恩怨纠葛实在太深了。谁和谁都曾经做过盟友,谁和谁都曾经有过血海深仇。合纵是一种协同抗敌,最需要的自然是相互信任。可是,有这一百多年甚至三四百年的恩怨纠葛缠夹在中间,说不清道不明,信任从何谈起而没有起码的信任,合纵又从何谈起燕赵韩魏四国其所以赞同合纵,也都是从强秦威胁与自身稳定出发的,但四国君主权臣都曾经撂下一句话:“该说的话,到时还是要说的。”

显然,这“该说的话”不是别的,就是想讨回令自己心疼的某些城堡土地,尽量使本国得到一个公道。每个国家都如此坚持,岂非又成了一锅粥除了燕韩两国,其余的魏楚齐赵四国实力大体相当,纠缠起来肯定是互不相让,如果事先不能有一个成算在胸的斡旋方略,而只是一味回避,合纵必将付之东流

屈原能提出这个问题,意味着楚国君臣很清醒其中利害。那齐国呢齐威王更是一世威风,人称“战国英主”,又岂能不提到这个要害看来,这个棘手的问题已经摆到案头上来了。苏秦自然有自己的方略,可是,他不能贸然拿出。“屈子洞察要害,苏秦敢问:以屈子之意,如何处置方为妥当”

“噢呀先生,如何将皮球又踢了回来”

“屈子有问,必有所思。苏秦实无定策,尚望屈子不吝赐教。”解释中苏秦又一次请教。苏秦虚怀若谷,屈原倒是不好再坚执其辞,沉默有顷,屈原缓缓道:“为合纵计,此事不宜不管,又不宜清算,当有一个适当的处置,使列国都能接受,苏子以为然否”

苏秦点点头:“请屈子说下去。”

屈原微笑着摇摇头:“言尽于此,方略还得苏子厘定。”

苏秦略感意外。他原以为屈原激情坦率,定会顺着话题一吐为快,却不料屈原突然打住。当然,方略由苏秦提出,楚国便有见机回旋的余地,而如果由屈原提出,则楚国事实上就变成了一种事先承诺。但屈原又有基本思路,至少表示了楚国不会坚持清算,不会斤斤计较。从这等适可而止的应对来看,屈原绝不仅仅是个激情满怀的诗家,而且是一个练达老到的无双国士面对如此人物,雕虫小技只能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便是以真诚对真诚,心换心的磋商出可行之策。想到此间,苏秦一拱手:“不敢说厘定。苏秦的谋划与屈子一辙:不宜回避,不宜清算。大计是:秦国东出之前的旧账,一概不提;秦国东出三年多来,中原六国间的争夺,一律返回原状。”“噢呀,也就是说,六国间只退回这三年以来的土地、城池”

“正是。公子以为如何”

“噢呀那小小几座城池不打紧。这几年倒是宋国、中山国占了一些便宜了。”屈原静心思忖,“啪”的一拍长案:“好方略合纵目标,在于抗秦。秦祸之前,一概不究。秦祸之后,争夺作废。如此一来,六国恩怨消解,唯余对秦仇恨,妙”

“噢呀,赵失晋阳,魏失崤山,韩失宜阳,楚失房陵,大仇尽在秦国”黄歇兴奋间却又突然沉吟:“惟有齐燕两国未被虎狼撕咬了,他们”

苏秦笑道:“公子毋忧,对齐燕两国,苏秦自有主张,必使两国铁心合纵。倒是楚国,三年来失地最多,夺得淮北几县又须得退还韩魏,楚王能否接受”

屈原沉默良久,喟然一叹:“楚国之难,不在我王。先生明日自知。”

三人又商讨了一些细节,一路说来,不知不觉已是四更。秋霜晨雾轻纱般悠悠笼罩了树林、茅屋、草地,苏秦回到驿馆,已经是雄鸡高唱了。

辰时日上三竿,郢都王宫的大殿里便聚满了楚国权臣。

楚威王听了屈原的详情禀报,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单独会见苏秦,便下诏召集了这次朝会,让苏秦直接面对楚国的贵胄权臣说话。邦交大事每每关系国家安危,没有柱石阶层的认同,国王也是孤掌难鸣。尤其是楚国,芈氏王族虽然势力最大,但对于整个吞并吴越后的大楚国来说,依然是小小一部分而已。那广袤的土地、人口,都要靠各个自领封地的部族势力来聚拢汇集。没有世族大臣的认可,举国协力就是一句空话。将最终的决策权交由御前朝会,对于世族权臣是一种尊严和体面,对于楚威王,则是进退皆可自如。更重要的,是楚威王要借此考验苏秦的胆识才华,以便决定对合纵的信任程度。

郢都新宫的正殿不大,只有四十多个席位,权臣贵胄全数到齐,几乎是座无虚席。苏秦进来的时候,大殿中鸦雀无声,大臣们目光炯炯的盯着这个红衣高冠大袖飘飘须发灰白却又年轻冷峻的当世名士,艳羡妒忌赞赏气愤,还夹杂着诸多说不清的滋味儿,一齐从锐利的目光和各异的神色中涌流出来。苏秦却是旁若无人,从容走到大殿中央的六级台阶下深深一躬:“苏秦参见楚王”“先生无须多礼,请入座便了。”楚威王虚手示意,便有当值女官将苏秦引导到王座左下侧一个显赫而又孤立的坐席前。苏秦坐定,抬眼向大殿瞄了一圈,便见两边各有三排坐席,满荡荡的人头竟是白发者多黑发者少,如屈原、黄歇等少壮人物竟都在前十座之后,不禁心中慨然一叹:“人道楚国暮霭沉沉,果不虚言矣。”心知今日必有一场口舌大战,便沉下心神默默思忖,静候楚王开场。“诸位大臣:”楚威王轻轻咳嗽了一声,不疾不徐的开了口:“几个月来,合纵之事已经在朝野传开。然我楚国,尚未决定是否加盟合纵先生身兼四国特使入楚,意在与我磋商合纵大计。今日朝会,便是议决之时。诸卿若有疑难,尽可垂询于先生,以便先生为我解惑释疑。”寥寥熟语极为得体,却又留下了极大的回旋余地。苏秦听得仔细,不禁暗暗佩服楚威王的狡黠。殿中片刻沉默,便有前排一位老人颤声发问:“老夫景珩,敢问先生:合纵抗秦,对我大楚究竟有何好处先生彰明义理,公道自在人心也。”

这景珩是楚国五大世族之一的景氏宗主,封地二百里,私家势力直追春秋小诸侯。景氏与王室融洽,景珩本人又方正博学,楚威王便拜他做了太子傅,领侯爵,算是楚国一个四面都能转圜的人物。苏秦听他的问题,便知他的老谋深算只引话题而不置可否。“合纵抗秦,首利在楚。”苏秦从容道:“强秦东出,楚国先失房陵,辎重粮仓尽被洗劫一空;再失汉水,步骑十万溃不成军。两战之后,楚国匆忙迁都,江水上游与汉水山地竟成空虚。若秦国一军出彝陵,顺江直下,直指楚国腹心;一军出武关、下黔中,直逼郢都背后,楚国岂非大险列位思之,秦国固然威胁中原五国,然可有一国如楚国这般屡遭欺凌践踏方今天下,楚国与秦国已成水火之势,其势不两立秦强则楚弱,楚弱则秦强。所谓合纵,实是楚国借中原五国之力以抗秦,于楚国百利而无一害。惟其如此,合纵之利,首利在楚,列位以为然否”大殿中死一般寂静苏秦丝毫没有粉饰太平,而是赤裸裸的将楚国的屈辱困境和盘托出。对于楚国人,这是难以忍受的痛苦与屈辱。几百年来,楚国屡屡挑战中原,自诩“大楚堪敌天下”。对中原战国,楚国历来保持着极为敏感的大国尊严与战胜荣誉。房陵大败迁都淮南后,楚国君臣对耻辱保持了奇特的沉默,一次也没有在朝会上公议过这些败绩。如今,谁也不愿直面相对的伤口,竟被苏秦公然撕开,楚国大臣们的难堪可想而知。

“苏秦大胆”一个甲胄华贵的青年将军霍然从后排站起:“子兰问你:胜败乃兵家常事,如何夸大其词,说成亡国之危,灭我楚国威风,长虎狼秦国志气”

“子兰公子,当真可人也。”苏秦揶揄笑道:“一个大国,若将丧师失地、迁都避战也看作吃饭一般经常,其国可知也。”这子兰乃是楚国首族昭氏宗主昭雎的侄子,任柱国将军之职掌都城护卫,卓尔不群,酷好谈兵论战,常以“名将之才”自诩,曾对田忌败于秦师大加挞伐,对楚国两次大败也极是不服。此刻受苏秦嘲笑,大是羞恼,面色胀红,厉声喝道:“苏秦,楚国两败,皆因田忌无能,误我楚国若子兰为帅,战胜何难”

苏秦不禁哈哈大笑:“子兰公子,若非田忌,楚国何能灭越”一语出口,敛去笑容正色道:“田忌虽非赫赫战神,却也是天下名将,一战灭越,足以证明其绝非庸才然则,同一名将,率同一大军,胜于越而败于秦,因由何在非田忌无能,而在楚国实力疲弱也。秦国乃铁骑新军,楚国却是战车老卒;秦国粮草丰盛,楚国却捉襟见肘;秦人举国求战,人皆锐士,楚国却一盘散沙,人皆畏战。如此国情,虽吴起再生而不能战胜,况乎未经战阵的子兰公子”

“如先生所说,楚国惟有合纵一途了”座中一个白发老臣拍案而起。

苏秦悠然一笑:“前辈若有奇策,合纵自成虚妄。”

“老夫却是不信”白发老臣须发戟张:“我项氏一族领有江东,可召三万子弟兵。若大楚五族共奋,可成三十万精锐大军与秦国死战何须那牛曳马不曳的合纵”

苏秦肃然拱手:“楚国项氏,尚武大族,前辈亦当是沙场百战之身,何以论兵却如此轻率苏秦敢问:纵然募得三十万子弟,须得多久方能训练成军战马须得几多甲胄、马具、兵器、精铁须得几多云梯、弓弩、军帐、旌旗、木材、布帛、兽皮,须得几多粮食、草料、干肉、辎重、赋税,须得增加几多以秦国之强之富,商鞅二十年变法,只练成新军五万。莫非老将军有呼风唤雨之能,撒豆成兵之法,朝夕一呼,便有三十万大军若非如此,三十万子弟兵也只是鱼腩而已,安有死战一说”白发老臣满脸通红,却是无言以对。这位项氏老将军原是一时愤激,苏秦问得合情合理,字字击中要害,如何能强词夺理思忖无计,便“咳”的一声坐了下去。

“先生之言大谬”一个老臣沙哑愤激的高声问:“我黄氏不服:今日楚国,无论如何比当日秦国强大。当初六国锁秦,秦国与谁合纵了也未见灭亡,反倒成就了二十年变法我楚国并未到衰败崩溃之时,为何不能变法自强,却要与中原五国坑瀣一气他们屡屡坑害楚国,还嫌不够么”

此人乃公子黄歇的祖父,黄氏部族宗主,官居左尹。黄氏部族领地虽然不算广袤,却与楚国王室渊源深厚,数代结亲,子弟多是实权职位,在楚国影响甚大。此老说法自然须得认真对待。苏秦起身拱手道:“左尹之言,及表不及里,及末不及根。时移势易,岂能做刻舟求剑之论苏秦敢问:楚国变法,最需要什么”

大殿肃然无声,众臣竟被问得愕然惟有屈原目光炯炯的盯着苏秦。楚国大臣多认为楚国是经过吴起变法的新战国,谁也没想到楚国还要变法,又如何有人思虑变法需要什么一问之下,大臣们竟是面面相观。

“大凡一国变法,最根本者乃是国势稳定。”苏秦侃侃道:“何谓稳定内无政变之忧,外无紧迫战患,是谓稳定也。战国百余年,内乱外战而能变法者,未尝闻也六国锁秦之时,秦孝公忍辱割地与魏国媾和,又派秘使分化六国盟约,方争得一段安定,始能招贤变法。及至魏齐赵韩间四次大战,中原无暇顾及秦国,方成就了秦国二十年变法此乃天时之利也。若今日楚国变法,其志固然可嘉,然则天时何在稳定何在强秦在侧,五敌环伺,楚国虽有三头六臂,也当疲于奔命,喘息尚且不能,又何来变法时机”大殿中唯闻喘息之声,大臣们竟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

苏秦大袖一挥:“楚国若想变法振兴,惟有合纵舍合纵不能救楚国,因由何在合纵能给楚国安定,能使强秦望楚而却步,能使中原五国化敌为友,能使楚国安心内事,振翼重飞。不结合纵,楚国危在旦夕也”慷慨之中,苏秦嘎然而止。“哼哼哼,”一阵冷笑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清晰传开,前排首座那位白发苍苍的干瘦老人缓缓站了起来。苏秦知道,他是楚国令尹昭雎,楚国最大部族的宗主,在楚国实在是一言九鼎的人物,也是最令楚威王棘手的人物。他慢悠悠的环视了一周,却似乎谁也没看,沙哑苍老的声音一字一顿,透出一种久居高位浸泡出来的矜持:“先生与诸公,大论合纵变法,无稽之谈也。”一句话,便将苏秦与论战的楚国大臣全数否定举座错愕,苏秦却是微微冷笑。昭雎依旧是谁也不看的扫视着全场,款款数落着:“谁说楚国要变法了难道楚国没有过变法么楚国是旧诸侯么楚国不是新战国么我大楚立国四百余年,从来都是领先时势,未尝落后也。称王第一,称霸第一,问鼎中原挑战天子者,仍是第一。悼王吴起变法,与魏武侯同时,也是领天下之先。抹杀祖宗功业,侈谈重新变法,居心究竟何在”

如同肃杀秋风,殿中气氛顿时冷僵

对楚国君臣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明确警告:楚国绝不会第二次变法谁也不要想动摇楚国旧制楚国大臣中本来也没有变法呼声,论战中基于维护楚国体面,话赶话赶出来而已,谁也没有当真去想。昭雎却如同一只老鹫,警觉的嗅出了其中的异常如此话题会给居心叵测者提供变法口实楚国之大,安知没有野心勃勃之徒若不借此时机大敲一记警钟,合纵一成,朝局便难以掌控。但是昭雎没有料到,这一番既无对象又囊括全体的“训诫”,却使朝会宗旨猛然扭曲,楚国君臣顿时在赫赫合纵特使面前,公然暴露出深深的内政危机这是邦交礼仪场合最大的忌讳,楚国君臣顿时陷入大大的难堪。

按照寻常规矩,要不要变法这种大政决策,非国王不能轻言。昭雎身为令尹,纵然是实力权臣,笼统的训诫论断也显然是越矩的。但是,其余朝臣却无法开口。而楚威王若出面校正,则无论支持还是否定,都会将一个尚在秘密酝酿中的决策公然提前端出,只能使局面更加混乱。思忖之下,楚威王面色淡漠地保持着沉默,殿中竟是一片奇特的肃静。

“令尹之言,歧路亡羊也。”苏秦站了起来,脸上一副淡淡的微笑。昭雎一开口,他便看穿了这个首席权臣的用心,也看见了屈原眼中火焰般的光芒,看见了黄歇面如寒霜般的黑脸。可是,他们都不宜正面与昭雎碰撞,打开这个僵局的合适人选,只能是苏秦而且必须给这个老鹫一点儿颜色,压下他的气焰否则,楚国在合纵中的作用将大受掣肘。

只见苏秦气静神闲的笑道:“今日朝会,本是议决合纵。变法之说,本为延伸之论,涉及合纵能够给楚国带来的利害而已,无人决意要在楚国变法,如何便成无稽之谈如何竟有居心何在之问论辩争鸣,历来讲究论不诛心,老令尹动辄便凶险诛心,非但一言屠尽忠臣烈士,而且与合纵之议南辕北辙,置合纵大计于歧路亡羊之境,与国无益,与事无补,弦外之音却是大有杀气苏秦敢问:老令尹究竟居心何在”

“鬼谷子高足,果然名不虚传也。”昭雎老到的笑了。苏秦一句弦外之音却是大有杀气使他心头猛然一颤,立即断定不能再让此人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打断苏秦,昭雎一脸庄重之色:“方才只是题外之话,权且作罢。老夫所疑者:六国间争斗百余年,恩怨至深,一旦合纵,如何保得相互诚信”

苏秦见昭雎插断,又主动找回话题,便知他已生退心,也乐得重回合纵本题,于是悠然笑道:“六国宿怨,不可不计,不可全计。苏秦以为:合纵盟约在于抗秦,秦国东出之前的六国争夺,一笔勾销;近三年以来的六国争夺,各自返还原状。老令尹以为如何啊”昭雎默然片刻,转身向楚威王一礼:“此中利害,请我王定夺。”

楚威王心知昭雎做出一副尊王姿态,意在委婉的修饰方才的越矩,却依然是面无表情,不置可否,给了昭雎一个软钉子。群臣却是少有觉察,一个高亢的声音急迫发问:“右司马靳尚不明:宋国夺我大楚的两座城还不还我大楚灭越,退不退啊”“轰嗡”一声,殿中哄堂大笑

屈原霍然站起,一声怒喝:“愚蠢靳尚,还不退下”

苏秦看时,原是后排座中一个面如冠玉的俊秀青年在说话。见屈原怒斥,他面红耳赤的嘶声喊道:“屈原,尔无非一个新任大司马我靳尚乃六年右司马也,你敢当殿侮辱大臣靳尚请我王秉公处置”喊声未落,殿便又是一阵轰然大笑。这个靳尚,本是小吏世家子弟,因俊秀风流而被称为“郢都美少”。偏偏这个“美少”懒于读书修学,开口便显愚笨可笑,却又忒爱人前邀宠而争口舌之功,竟每每引得人乐不可支。因了少年弱冠,反倒被人视为憨直可爱。有贵胄纨绔子弟者,便将这个“郢都美少”引荐给太子芈槐。不想这“美少”竟大得芈槐欢心,三五年间便做了太子舍人虽是下大夫一般的小官,毕竟进入了“臣子”之列,也是他祖辈小吏的靳氏家族最为荣耀的高职了。没过几年,太子芈槐又荐举靳尚做了右司马,竟与屈原这般贵胄俊才比肩了。屈原本非骄矜贵胄,更无蔑视平民子弟之心,无奈这靳尚每每在议论军务时口没遮拦,大嘴巴信口开河,惹得不苟言笑的一班军中将领大为不快,屈原便开始从心底里厌恶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市井痞子了。新近屈原做了大司马,右司马便是他的部属官员,理当出面申斥。可这靳尚仗恃太子宠爱,竟不将屈原放在眼里

楚威王大怒,“啪”的拍案:“来人将竖子剥夺冠带,赶出王宫,永不许为官”四名武士轰然一声上前。靳尚“哇”的一声坐地大哭:“我王做主,靳尚冤枉太子大哥,快来救救小弟弟啊”楚威王面色阴沉之极,正要大发雷霆,四名武士已经猛然捂住靳尚嘴巴,将他飞一般拖了出去。殿中寂然,竟无人再笑得出来。

这时黄歇站了出来,向楚王深深一躬,以惯有的诙谐口吻道:“噢呀,我王明鉴:大国如江海,鱼龙混杂也是常情,无须我王与这般竖子较真儿。臣以为,我王当决断大计,决策合纵才是了。”

黄歇素长折冲周旋,言谈温和雅致,那笑在言先的“噢呀”口头禅,更是虽雷神火暴也不能峻拒的“善引子”。他寥寥数语,殿中气氛顿时缓和下来。楚威王点头笑道:“黄歇大是,本王倒是肝火过盛了。”随即扫视大殿,肃然正色道:“朝会论战,合纵大计已无异议,本王决断:楚国加盟合纵,举国跟从先生。今命:黄歇为本王特使,随先生谋划合纵;与合纵相关之内政,由大司马屈原一并处置。”决断完毕,转身对这苏秦竟是深深一躬:“合纵功成,先生便是楚国丞相。”

苏秦连忙大礼拜下:“外臣苏秦,谢过楚王”

朝会散去,魏无忌、赵胜、荆燕三人早已经在驿馆门口迎候苏秦。苏秦将朝会情形细细一说,三人兴奋异常。正在谈笑间,公子黄歇前来相邀到他府中做客。黄歇已成楚王特使,将与他们同行,本来也有诸多事务需要磋商确定。苏秦一行略事安排,留下荆燕坐镇,便立即登车上马,辚辚来到黄歇府邸。

进得正厅,宴席已经安置妥当。黄歇本是刚刚从王宫办理出使诏书出来,便先对苏秦几人讲述了楚王对合纵的决心与期望,转述了楚王的八个字全力促成,愿担重责。苏秦大为振奋,心中一块大石顿时落地。如果说大殿朝会只是一种姿态,对黄歇的这八个字便是楚王真实的意愿了。楚为大国,又是受秦国伤害最深的国家,一旦加入,合纵便成功了一大半,苏秦如何不感到高兴赵胜却是疑惑,瞪着一双大眼问:“这愿担重责却待怎讲六国合纵,职责不同么”魏无忌却只是微笑不语。苏秦爽朗笑道:“公子一时懵懂而已。六国合纵,须得有大国做盟主。此事苏秦自有主张,只是尚未到商讨时机。待齐国底定后,此事便会水到渠成。此时先告诸位,苏秦必定处以公心,不使盟主之位成为合纵羁绊”“好”魏无忌拍案赞叹:“有先生公心,合纵必有大成”

黄歇端起酒爵笑道:“噢呀,楚国受秦欺凌最甚了。我王之意,是愿多出兵出粮,可没有二心了。”四人一阵大笑,却听院中有人高声道:“好啊聚酒行乐,竟无我份,岂有此理”“噢呀,屈原兄”黄歇一声笑叫,人已经到了廊下:“你不是进宫了么”“进宫就不出来了”屈原大袖飘飘,神采奕奕。

苏秦三人已经站起:“大司马酒中豪杰,来得正好快请入座。”

屈原坐定,先与四人连干了三爵,方才撂下大爵,慨然一叹:“想不到啊,今日朝会竟是楚国振兴之转机屈原谢过先生了。”苏秦微笑道:“大司马有好消息”

屈原笑而不答,却又径自干了一爵,粗重的喘息了一声,显然在压制内心的兴奋:“楚国,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屈原,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却见他双眼潮湿,一拳砸在案上,大爵咣当落地

苏秦也不细问,举爵慨然道:“来为屈子耿耿情怀,干”五爵相撞,一饮而尽。黄歇轻声问:“决断了”

屈原轻轻点头:“你走之后,立即开始。”

“噢呀,了不得了”黄歇也激动得喘息起来。

苏秦三人都没有插话。谁都能感觉到,楚国将要发生一场出人意料的变化在战国大争之世,除了变法,还能有什么大事使人激动若此呢如此一个广袤纵深的大国,若进行一场如同秦国那样的雷霆变法,天下格局又当如何闪念之间,一阵风暴便不约而同的滚过三人的心田。苏秦默默的慨然叹息,魏无忌紧紧咬着嘴唇,赵胜愣怔怔的瞪着双眼。

“噢呀,都愣怔何来我与屈兄并无密谈了。”黄歇一阵大笑:“来来来,还是说正事了,几时去齐国”苏秦恍然笑道:“公子若无急务缠身,后日如何”

“噢呀,一言为定,就后日了”

“我已经派斥候探明,潍水正在枯水期,无须绕道”魏无忌尚未说完,突闻府门马蹄如雨,众人惊愕间,荆燕已经大步匆匆而来:“禀报武信君并无忌公子:斥候急报,潍水突然暴涨,水流湍急,河道漫溢十余里”“如何”魏无忌骤然站起:“咄咄怪事十月初冬,何来洪水”

众人面面相观,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屈原沉吟道:“潍水上游在鲁国境内,有四条支流。当年楚齐争战,倒是都到上游峡谷堵过水,而后放水淹没河道,阻止对方军马。可目下,谁肯花此等力气”

赵胜急迫道:“此事看来不简单,即使河水退了,十余里宽的烂泥塘,十天半月也过不了河的。”“能否绕路”苏秦急问。

魏无忌面色阴沉:“绕路而行,只有北上宋国、魏国,再经薛国、鲁国到达临淄,加上转换关文,足足得磨上一个月。”“噢呀不行,宋国这个地头蛇恶气正盛,一定从中作梗稍有麻烦,岂不阴沟里翻船了”黄歇情知楚国与宋国交恶,实在是不放心这条路。苏秦思忖片刻,断然道:“就过潍明日便出发。荆燕打前站,找几条渔船等候。”“我立刻便走”荆燕一拱手便转身走了。

苏秦五人又商议了片刻,便也散了酒宴,各自分头准备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