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大秦帝国> 第十章 合纵回光 第二节 化周有长策 大军撼山东

第十章 合纵回光 第二节 化周有长策 大军撼山东(1 / 2)

次疯狂了。

其时,作为周室遗民封地的小东周尚留有七城,史称七县,以当时地名分别是:河南、洛阳王城之外的洛阳县、榖城、平阴、偃师、巩、缑氏。已经灭国的周室遗民能保留如此一片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封地,在战国之世实在是破天荒了。至少,此时还没有灭亡的两个老诸侯鲁国、卫国的地盘便没有小东周大。尽管如此,周室遗民对秦国还是大为不满。个中原因,便是周室遗民的这块足够大的封地不是自治诸侯。也就是说,周人只能在这方土地耕耘生存,向自己的东周君交纳赋税,除此而外,便须遵守秦国法令。

秦国的选择,来自严酷的前车之鉴。

自夏商周三代有“国”伊始,战胜国对待先朝遗民的治理方式大体经历了两个过程:最先是封先朝遗族为自治诸侯,后来则是保留封地而取消治权。这一过程的演变,是血淋淋地复辟反复辟的必然结果。三代更替,商灭夏、周灭商,初期都曾经尊奉先朝遗族,许其在祖先发祥地立国自治,也就是允许其作为一个有治权的诸侯存在。其时,自治诸侯意味着几乎是完全意义上的军政治权。只要不反叛,只要向天子纳贡称臣,中央王室对自治诸侯便没有任何干涉。新战胜国之意图,显然是要通过保留并尊崇先朝王族,使天下庶民信服本朝之王道仁德,从而心悦诚服地臣服于新王朝。

然则,事实却总是与新战胜国的期望相反。先朝遗族一旦作为治权诸侯存在,便千方百计地图谋复辟旧制,最终每每酿成颠覆新政权的祸根。最先尝到苦果的,恰恰便是力倡王道德化的周室新朝。周人自诩德治天下,灭商后非但准许殷商遗族原居故地做自治诸侯,还分别将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等“圣王”的后裔部族,一律封为自治诸侯。然而,仅仅过了两三年。周武王刚刚病逝,殷商遗民首领武庚便立即策动了大规模叛乱,非但联结了几乎所有的“圣王”遗族诸侯与东方夷人部族大举叛周,且匪夷所思地鼓动了周室王族中的反叛势力一起反周,其声势之大,只差点儿淹没了这个新王朝靠着那位雄谋远略的周公的全力运筹,周王朝才终于平定了这场以殷商遗民诸侯为根基的大叛乱。

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王朝内战,更是一场极其惨痛的治国教训。

它使普天之下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有着数百年悠久传统的先朝王族,其复辟祖先旧制的愿望是永远难以磨灭的;若不能将先朝王族后裔与其赖以生存的遗民分开治理,有治权的旧王族便随时有能力发动复辟战争自诩德治的周王室终于醒悟,重新确立了一种新的诸侯制度:以周王族做遗民聚居地的诸侯国君,以周室礼法治理殷商遗民,如此便有了以周武王少弟康叔为诸侯国君,而实际“收殷余民”的卫国;先朝王族后裔的祭祀地虽保留“诸侯”名义,然先朝遗民却最大限度地迁徙到前一诸侯,如此便有了重新选择的殷商王族后裔微子开的宋国。也就是说,殷商遗民与殷商王族后裔从此脱节,分为两个诸侯

自此开始以至战国,便形成了另一种传统:大国但亡,其遗民聚居地至多只能做无治权诸侯;小国灭亡,遗民则直接化入战胜国郡县,不再保留遗民封地。

从名义上说,周王室仍然是战国之世的天子之邦,是最大的先朝。无论那国灭周,灭后都应当以某种形式保留封地,许遗民聚居并建立宗庙祭祀祖先,以示战胜者抚慰之德。更不说秦人与周人有着同出西土的悠长渊源,不会不明白这一点,也不会不照拂周室遗民。然则,秦昭王一代雄主,毕竟不会不顾及前车之鉴而留下无穷后患。灭周之初,秦昭王便定下了“留其封地,秦法治周”的八字方略,将周室遗族封地纳入秦国郡县,只使封地仅仅成为周室遗族事实上的聚居之地而已。

周室遗民的疯狂,源自无数难以忍受的屈辱。

第一件难堪事,便是胸前那方“秦周人”身份的标记。

新朝料民,原不意外。然周人心中的“料民”,只是各族族长将人丁数目开列上报官府,官府统计登录而已,与寻常国人并无干系。谁知这秦法却是大大不然,料民黑衣吏亲自登门入户,举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被他登录到官册上。仅仅如此还则罢了,最令周人不可忍受的是,所有十六岁以上的成年人丁,都要在特定期限内亲自到县令官署制书“照身”所谓照身,便是一方打磨光洁的竹片或木板,上端事先已经烙好了官印徽记,并已刻就“秦周人”三个大字,最下端则是“某县”与天干地支组合的编号,譬如“平阴甲申号”等等;而后,由黑衣吏当场确认来人与上门登录的官册相符合,便在竹片木板上刻下各人姓名,画上各人头像,或径直写上诸如“长大肥黑”之类的本人长相特征,如此一切就绪。黑衣吏宣明:但凡出门,“照身”必得悬于胸前,以便关隘客栈查核;若无“照身”,客栈不能投宿,关隘不能放行,总之是寸步难行

周人拿着这方竹片木板,人人吃了苍蝇般呕心。在周人的久远传统中,只有奴隶与牲畜两样物事上官市交易,才在该物事鲜明处挂上一方竹木,大字标明男女公母岁齿重量以方便成交。如今胸前挂上如此一方竹牌,岂非与奴隶牲畜一般无二甚叫身份标记玉佩、剑格、族徽、车徽马具、服饰刺绣图样等等,那才是身份贵贱之标识如此劳什子公然于大庭广众之下晃荡胸前,分明秦国羞辱周人也愤愤然归愤愤然,面对秦国官吏的一丝不苟,秦军甲士的一片肃杀,老周人打掉牙肚里吞,总算生生忍住了。

第二件难堪事,便是民无贵贱皆服徭役。

周人入秦,原本的贵贱身份便如过眼云烟,除了东周君与原先的一班老孤臣保留着自己的爵号,其余“国人”一律都成了“秦周人”。除非重新立功得秦国爵位,所有的“秦周人”都只是秦国的庶民百姓,没有任何特权。战国多事,国忙民忙。除了该当的耕耘劳作,庶民的经常性义务便是两种徭役:其一是开通沟洫疏浚河道修葺城堡要塞等邦国工程,其二是为大军充当辎重营脚夫或各种工匠。大体论之,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徭役都是后者居多。秦赵长平大战,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征发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悉数入军,大数在百万上下,便是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事徭役征发。秦国奖励耕战,这个“战”字便包括了战场徭役。也就是说,民服战场徭役有功,与军功同赏秦国多战,本土老秦人尚不能例外除役,正当中原冲要而临近战场的“秦周人”如何能免却徭役

然在周人的传统中,国人是没有徭役的。当然,国人没有徭役不等于周王朝没有工程战事征发。所不同者,周人之徭役都由“家臣”奴隶充当,国人则只做战车甲士、带剑骑士、重甲步卒等荣耀武士,而奴隶则是没有资格充当此类武士的。惟其如此,但有徭役征发,都是各部族、家族依据国府指定人数派出自家庄园的奴隶承担,无论工程劳役还是军中劳役,皆算做主人的赋额。后来,周人的奴隶渐渐逃亡得所剩无几,周室几乎是无仗可打无工程可开,极少量的修葺城堡宫室类的徭役,便依然由寥落的国府官奴与大家族的奴隶支应,国人依旧没有亲自品尝过徭役劳作的滋味。

如今世事一变,竟要民无贵贱皆服徭役,对周人不啻一声惊雷

分明是主人,却要与奴隶一起气喘吁吁地劳作,一起接受黑衣吏的呵斥挑剔,一起被论优论劣赏赐惩罚,颜面何存秦国郡守第一次征发得徭役是修葺残破的洛阳城垣,郡守令发下:每户出两名成年男丁,期限三月,三千人一期轮换修葺。秦周人闻讯顿时炸开了锅,有爵位的族老五六百人纷纷从六座小城赶到外洛阳围住了东周君宫殿,痛心疾首地大呼苛政猛于虎,声称不免除徭役宁死不为秦周人郁闷的东周君大是惊慌,心知劝阻国人必遭唾弃,只好向秦国郡守如实禀报,力请郡守以王道之心体恤民情。谁知这秦国郡守想也没想便是一声冷笑:“违法民情,何由体恤”立时召来郡法官与执法郡吏赶赴东周君宫殿前车马场。

面对汹汹周人,郡守竟是毫不惊慌,先令郡法官宣读有关徭役的法令,而后郡守亲自申明:在场人众若有法令疑难,法官可一一答疑。然老周国人根本不听法官与郡守解说,只一口声大呼:“废除苛政复我王道”郡守勃然变色,当即召来一千铁骑,将请命族老五百余人全数缉拿次日国人惊魂未定,便有执法吏飞骑七城传下处罚令:族老乱法,先服徭役两期六个月若不服罪,罚为终身苦役其余人众若再拒服徭役,死罪无赦

老周遗民不禁愕然五百余族老人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袭爵贵胄,个个都有赫赫大名的家世先祖,几乎便是目下周族的全部有爵国人;若在周室治下,举国族老请命,简直就是天崩地裂般的大事,其威力足以改变任何既定的王命不想做了秦周人,举国族老的请命竟是轻飘飘一钱不值,非但没有改变辱没国人的徭役法令,反倒是最有尊严的族老们先做了徭役,是可忍孰不可忍便在周人各族密谋暴动反秦时,东周君带着两个“大臣”昼夜兼程地奔波于七城,苦苦劝住了义愤填膺的国人秦周人又一次生生忍住了。

徭役事件方罢,不堪之法接踵而来。

最使周人悲愤莫名者,无过于“人无贵贱,同法同罪”了。

五百余族老首服徭役,原本已经使周人难以忍受,不想跟着便出了一件更令人不堪的事体:被周遗民们暗中呼为“太子”的东周君的长子姬桁,春日在洛阳郊野踏青,与一少女在林下篝火旁野合;次日清晨太子醒来,却见少女已经在春草中剖腹自杀了;太子唏嘘一番,给少女胸前挂上了自己的一副玉佩,便要离去唤家臣前来掩埋;恰在此时,一个秦国执法吏却不期撞到了面前,绕着少女尸身查勘一圈,不由分说便将太子缉拿了。

消息传开,周人大哗

在周人的传统世界里,春日踏青时的男女野合,无论身份贵贱,都是不违礼制的情理中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之谓也女子死去,与太子何干退一万步说,纵然太子用强而女子死,又能如何寻常贵胄犯法尚且无刑,况乎皇皇太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此之谓也秦人竟因一庶民女子缉拿太子,岂非咄咄怪事忿忿然之下,周人在三日之内呈送了一幅割指滴血的万民书,一幅三丈六尺的麻布上只有紫黑色的八个大字请命更法,王道无刑其余布面便是密密麻麻鲜血班驳的“冠者”姓名。也就是说,周人遗民中的加冠男子全部割指血书姓名,分明便是举国请命。秦国郡守倒也快捷,连夜便将万民书送到了咸阳。

两日之后,秦昭王特诏颁下:“王道已去,代有国法。秦法不赦王族,况乎入秦遗民也着三川郡守查实案情,而后依法论罪,报廷尉府并国正监纠劾。”此诏一出,郡守再不理会包括东周君在内的任何周人的任何请命,第三日便在城门张挂了决刑书:

查:公子姬桁与家臣女芦枝野合于桃林,芦枝愤而剖腹。先是,芦枝为官奴隶身,因善绣锦服而出入东周宫室。姬桁歆慕其窈窕姿色,多求媾和,芦枝请先除隶籍,姬桁虚与周旋,未果。春来踏青,姬桁追随其女竟日不去。芦枝又请,姬桁首肯,遂野合于逃林之下。事毕,芦枝请姬桁出信物以为除籍凭据,姬桁沉吟不答,径自睡去。芦枝愤然,遂剖腹自裁于树侧草地。次晨姬桁虽有怜惜之态,然终无除籍之举。其后,东周君与其子民多为姬桁请命,终无一人一言提及其女除籍也秦法无隶身,人皆国人,一体同法。是故:姬桁食言而致女死,以律斩首不赦芦枝除隶籍,许其族人脱周自去,人若阻拦,依法问罪

决刑书下,周人呼天抢地嚎啕不已。行刑那日,七城周人空巷而出,红压压围住刑场却是万众无声。这是周人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与天子同一血统的太子伏法,谁能不惊惧惶愧周人实在想愤然反秦,然则面对那幅言之凿凿的决刑书,却总觉得少了些底气,终是咬咬牙又生生忍住了。然则,周人的厄运并没有从此结束,几乎是衣食住行每件事情,都与“凡事皆有法式”的秦法生出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尽纠缠

村社分界量地,丈地者步伐难免大小有别,此等伸缩周人向不计较。可秦法偏偏有“步过六尺者罚”的法令,直教族老们无人敢于举步丈地

每日清晨官市交易,斤两稍有出入周人也是浑然无觉。可秦法偏偏却明定度量衡规格,在官市设有校准度量衡的法定尺斗秤,你纵不去校准,市吏却经常在市间转悠查勘,但有那家衡器出错,吏员便登录入策报官处罚。素来不善市易的周人胆颤心惊,索性不入官市,私相在邻里之间做起了“黑市”买卖;若是几尺布几斗谷之类的小宗互易,官府倒也不问,然若是土地牲畜车辆兵器之类的器物做私相交易,又是大大违法

最为寻常的道路街市的整洁,秦法也有严厉条文。道边严禁弃灰,街市严禁污秽;但凡路边倒灰、牛马道中拉屎、店铺泼脏水污秽街市者,一律黥刑在脸上烙记刺字若是直接对弃灰、赶车、打扫店铺的仆人黥刑还则罢了,毕竟周人的仆役是奴隶,可秦法却是仆役弃灰,主人受刑,五六年中竟有一百多个“国人”的鬓角被烙印刺字。

“疬罪”更教人毛骨悚然疬者,医家谓疬子颈,民人谓烂脖子,后世谓颈项间结核。此等病常因体虚气郁而发,常三五枚串生于颈项间,日久蔓延胸腋糜烂溃疡,此收彼起,非但使发病者“恶死”,且可能染及他人,其时根本无法医治。亘古以来,“疬病”视同瘟疫,一旦发作于某地,往往便是人口大祸,历代圣王之治都是无可奈何。周人崇尚王道,对诸般瘟疫恶病都是视做天命听之任之。这秦人却是心硬手硬法更硬,法令明定“疬者定杀”,瘟疫等同定杀之法有二:水边疬者溺杀,而后捞出尸身掩埋;远水疬者生埋,后世谓之活埋。那年,洛阳恰恰有五六个国人生疬。东周君与七城官吏根本没有觉察,周人自然也不会去举发。不想却被定期料民的秦国黑衣吏发现,立即请命调来三百甲士,竟在洛阳王城外将几个有爵国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真活埋了

日积月累,在推行一件迟来的法令时,周人终于发作了。

这件法令,便是周人无法想象的什伍连坐法。

连坐法,商鞅变法首创。在秦国行之百年,秦人已经由最初的反对习以为常了。岁月悠悠,连坐的秦人倒生发出一种邻里砥砺、族人互勉、举相奉公守法的新民俗来,违法犯罪者大减,血肉同心者大增。战国中期秦国已有五个“方千里”的广袤土地,占整个中国的三分之一已经有两千余万人口,占整个古中国的几乎一半然举国却只有一座云阳国狱,可见犯罪率之低在后来的扩张中,秦国凡建新郡县,必行连坐法。究其根本,也是因了此法在老秦本土行之有效。尽管如此,秦国对周室遗民还是宽松了些许,终秦昭襄王之世,始终没有在三川郡推行连坐法。直到秦孝文王嬴柱即位,三川郡守上书言事,以为推行连坐法,否则战事但起,只怕周室遗民难以守法。嬴柱觉得并无不妥,也就下诏准许了。

然则,对于老周遗民,这什伍连坐简直就是反叛天理辱没人心

自后稷成族,周人便以农耕立身,刀耕火种致力稼穑,安土重迁敦厚务本。无论治族治国,周人都以王道德治为本。一部周本纪,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世代周人笃厚礼让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民风。在周人的传统中,不能说完全没有强制性法令,但确实可以说,周人秩序的基本规范是传统习俗与种种礼仪。礼仪渐渐丰富,终成礼制。究其实,礼制可说是一种具有普遍制约作用的软性律法。也就是说,在周人的天地里,夏商王朝的种种硬性王法都化做了无数弥漫着人情气息的礼仪德行,邦国、部族、井田、奴隶、征伐、赏赐,一切的一切,都在一种威严肃穆而又温情脉脉的礼仪中运行着。此种治民传统对后世发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都很是推崇这种不依赖赤裸裸的法令而达到的王道之治,都将这种远古德治描述为最为理想的“大同”世界。其中以孔子最为推崇周王朝的德治礼制,慨然赞叹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随着周人势力的壮大,由部族而诸侯,由诸侯而王天下,周人治理天下的礼制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德治礼治的成分渐渐减少,法治的成分渐渐增多;王道德化的方式渐渐减少,诉诸武力与官府强制的方式愈来愈多。在不断滋生的士人、地主等新生族群看来,此乃世之相争使然,无可避免也而在周人看来,这却是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无日不思回复到那恬静悠远的古堡庄园里去,主人踏青放歌,奴隶莘莘劳作,主人为奴隶劳心谋划,奴隶为主人献身效力,讲信修睦,盗贼不做,万事惟以德化,此万古王道也尽管这种美妙日月在周人自己的王国中也不复存在了,仅有的几万周人子孙已经打得争得不可开交,然周人的族群邻里乃至家庭人口之间的相处准则,却依然是尊奉礼制的,是温情脉脉而井然有序的。

一朝入秦,情势陡变

这秦法不要人互相礼敬,却要人互相举发,互相告罪,周人当真瞠目结舌为大人隐,为圣人隐,为贤者隐,总之是为一切身份高于自己的人物隐瞒过失罪责,这是周人笃信力行的德性。然则,这秦法却要小人公然举发大人,卑贱者公然举发尊贵者,天下还有做人礼数么更有甚者,举发有功,小人竟得爵,大人竟入狱,还有世事么天下大势原已沦落,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王道式微诸侯坐大,以致乾坤之变目不暇接,周人无可奈何地认做天命还则罢了。可如今,却要在自己的卧榻厅堂之内,邻里族人之间,活生生地撕开面皮六亲不认地相互撕咬,小人做瓦釜雷鸣,妇人做乾坤颠倒,直与禽兽一般无二,周人顿时便要闭过气也。

面对心头扎来的一刀,周人终于鼓噪起来

七城的县人、里君并一班族老齐聚东周君宫室,唏嘘哭诉慷慨激昂,声言东周君若不挺身救周,周人便要自行逃散到楚国岭南去也东周君原本也是六神无主,想顺从秦国守住宗庙,可秦人老是给自己难堪,以致连自己的长子都杀了;想反秦自立,又担心国人一盘散沙;如今见官民同心反秦,精神便是陡然一振,再无虚言安抚,只是昼夜密谋。君臣民一拍即合,反秦大计便在无比亢奋中秘密确定了。

旬日之间,东周君的九路特使接踵上路,除了分赴六大战国,其余三使联结剩余的实力诸侯卫国、鲁国与中山国余部。密使兼程出发,周人便立即忙碌紧张起来,密组王师、修葺战车、征发兵器、整顿甲胄,一时不亦乐乎。

一月之后各路相继回报:韩魏两国力挺王师反秦,非但同时发兵,且愿为王师提供三万精兵的粮草兵器;楚赵燕齐四国也欣然拥戴王师,承诺在王师举兵反秦时立即出兵攻击秦国后路;鲁国、卫国各向王师纳贡六百金并三千斛军粮,发兵之时运送到军营;中山国余部慨然允诺,联兵匈奴攻击秦国上郡也就是说,只要王师举兵,天下便成汹汹反秦之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诚所谓也”东周君感慨万端。

又是命蹇事乖,极为隐秘的合纵谋划,兵马未动却惊动了秦国。正当立秋举兵之时,秦国的三川郡守前来郑重宣读诏书:秦王特命相国吕不韦为特使、上卿司马梗为副使,旬日之后前来抚慰东周,督导疏浚三川沟洫,重建洛阳要塞,使三川郡真正成为秦国坚不可摧的东大门。东周君大是惊慌,立即密召一班昔日在天子殿前“协理阴阳”的高爵老臣前来商议对策,同时命卜师在太庙以最正宗的文王八卦占卜吉凶。

想不到,太庙卜师卜出了一个坎卦

但凡周人,皆大体通晓八卦,知道这坎卦乃是凶险卦象,兆其所事不宜轻动。周文王的彖辞对坎卦的释义是:“习坎,重险也。”也就是说,坎卦的总体征兆是重重险难。其“六三”位的阴爻最为凶险,周公写的爻辞释义云:“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春秋孔子写的象传对“六三”解释得更直接:“来之坎坎,终无功也。”坎坎者,险难重叠也。窞者,深坑也。意谓所卜之事进退皆险,终究不会成功。听卜师一番拆解,东周君不禁惊愕默然。

“我君毋忧,可效太公毁甲故事”昔日老太师白发飞扬慷慨拍案,“武王伐纣,以龟甲占卜,卦象不吉,武王沉吟。太公闯入太庙,踩碎龟甲,大呼吊民伐罪,上合天道,当为则为,何须以朽骨定行止也其时雷电骤起,风雨大作,举座无不变色。然武王却肃然一拜太公,决然定策伐纣,始有过孟津、会诸侯、直入朝歌若听凭卦象,焉有周室八百年王业矣”

“老太师大是”昔日在王室掌军的老司马立即呼应,“文王八卦虽我周室大经,然终以事用,不为大道之断。终文王之世,通连诸侯,筹划反商,几曾问过八卦吉凶我君当断则断,无虑卦象也”

“当断则断,我君无虑卦象”举座异口同声。

“上下同欲,夫复何言”东周君大是感奋底气十足地拍案而起,“吊民伐罪,兴灭继绝,本君决意大兴王师,反秦复周”

“万岁大周”小小殿堂一片呐喊。

大计一定,立即开始兴师筹划。第一件大事,颁行誓词。三代之世大兴王师,该王都要在发兵之日亲临军前发布激励将士并晓谕天下的慷慨之辞,谓之“誓”。史官或以演说之地冠名,或以演说之王冠名,便记载为某誓。夏有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兵临有扈氏国都之外的“甘”地所发布的阵前演说。商代开国之王汤起兵讨伐夏桀,在大军从都城出发前激励王师,而有汤誓。周武王发兵讨伐殷纣,兵临牧野之地将于殷军决战,周武王亲临军前,左持黄钺右持雪白旄节,对将士们慷慨誓词,而有牧誓。在周室遗民心目中,这次反秦复周,是周人次连兵诸侯大兴王师,自当隆重肃穆垂范天下,岂能没有一篇传之青史的名誓一番紧张忙碌,“协理阴阳”的老太师与一班老臣终于煞费苦心地为东周君拟出了一篇河誓,谋划在兴师之日于大河南岸的孟津渡口会兵明誓,以激励将士激励天下诸侯。

然则,东周君还没来得及将那拗口的誓词念熟,又是秦国郡守前来知会:丞相吕不韦与上卿司马梗的车队已经到了城外郊野六十里之地,请君筹划礼仪,明日出城迎候。

情急之下,东周君连连点头应命,送走秦国郡守,又紧急召来几个老臣密议,而后断然下令:派出密使连夜飞赴新郑,敦请韩国急速发骑兵五万,从河南道秘密包抄吕不韦后路;自己则亲率一万王师将士,以隆重仪仗出城“郊迎”,届时合力缉拿吕不韦司马梗,以为反秦第一举东周君特意叮嘱密使:“务对韩王昌明此理:拿得吕不韦司马梗,便能胁迫秦王归还韩国故地,周室亦可复国两厢得利,良机万不可失”

洛阳距新郑不到三百里之遥,密使换马飞驰,两个时辰便到。

这时的韩王,正是那位已经在位二十四年且最善“乌龙”谋划的韩桓惠王。前述战国三大“乌龙”,尽皆这位奇谋国王之杰作。此公听东周君密使一番说辞,竟是比东周君还兴奋,连连拍案赞叹:“妙也大妙也兵不血刃而复国脱困,堪称亘古奇谋也”转身便紧急召来老将韩朋,下令其立即调齐五万铁骑星夜秘密进入洛阳外河谷埋伏,务必一举擒拿吕不韦以为人质

韩朋吭哧道:“秦军正谋东出,只恐此中有诈。怕,怕是不中。”

“何诈之有如何不中”老韩王顿时黑了颜面,“吕不韦只带三千人马入洛阳,你五万铁骑何惧之有秦军尚未出关,纵使有诈,能片时之间飞出函谷关待我拿得吕不韦,他再出关何用此谋中大中”

“我王圣明,说中便中”韩朋再不犹疑。

东周密使三更离开,韩国五万骑兵随后便衔枚上路,清晨时分便绕进了洛阳西北部郊野的山谷地带。思忖是一场小战,韩朋下令人马立即进入山林埋伏,偃旗息鼓不许埋锅造饭,军士只冷食歇息待战。部署方罢,韩朋登上山顶密林远眺,只见洛阳官道历历在目,骑兵突击顷刻即到,届时借东周君铺排礼仪之时冲出,擒拿吕不韦当易如反掌也。

初秋的太阳爬上了广袤的山塬,古老的洛阳沐浴在混沌的霞光之中。卯时刚过,东周君的王师仪仗宛若一片红云,悠悠然涌出了洛阳西门。肃穆的王乐弥漫在清晨的原野,周颂有客的优雅歌词清晰可闻,当真一片祥和。王师迎出十里,西方官道便有一片黑云迎面缓缓飘来。韩朋看得清楚,这支人马除了徒步行进的步卒甲士,便是苫盖得严严实实的连绵牛车,虽则成列,却并不整肃,咣当轰隆之声弥散原野,活似一支商旅车队。

“好事”韩朋嘿嘿冷笑,“财货全收,教小东周干瞪眼去也”

“将军万岁”山顶几员骑将顿时呼喝起来。

便在此时,红黑两片大云在悠扬肃穆的乐声中相遇了,破旧却不失雄浑古朴的王亭之外的官道上旌旗开阖乐声大作,诸般礼仪便铺排了开来,依稀可见红黑两点在一片大红地毡上蠕动着韩朋知道,东周君开始了冗长郑重的郊迎大礼。依着老规矩,这套礼仪至少也得大半个时辰,若稍增周旋,磨过一个时辰也不为多。

四野空旷山川如常。“啪”的一声,韩朋猛然甩下了红色令旗

随着尖利的号角,韩国骑兵分别从三个山口潮水般杀出,弥漫成一个巨大的扇形,向王亭包抄了过去。便在这片刻之间,短促的牛角号连响三声,一字长蛇般排开在王亭外的千余辆牛车突然全部掀开了苫盖的牛皮,各自赫然亮出了一架大型驽机车下驭手原本已经在停车之时撩下刮木,连车轮也用砖石夯得结实,此刻驭手挽住牛缰一声大喝,车旁三四名甲士便飞一般跃上大车合力上箭。说时迟那时快,只听一声奇特的长号,一千多张大型驽机箭雨齐发,正正对着原野上的红色骑兵铺天盖地浇了过去

韩军将士满心一口吞下秦国丞相这方正肉,既掠大批财货,又大出一口多年被秦军压着打的恶气,心下竟丝毫没有强兵对阵的准备,乍遇这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强大弩阵箭雨,顿时阵形大乱,在原野上胡乱冲突起来。当此之际,立功心切又料定秦军没有后援的韩朋正好率领百骑护卫冲出山谷,当即一声大喝:“司马旗号发令:万骑一路,五路包抄冲杀,教秦军首尾难顾杀”长剑一挥,率领主力万骑便向王亭正面杀来。其余四万骑兵飞云般飘开撒在原野,竟从四面八方向小小王亭压了过来

东周君正在亭外向吕不韦致洗尘酒,骤闻杀声大起,立刻做出一脸惶恐又愤愤然的模样嚷将起来:“我以大礼恭迎丞相,丞相却发大军攻杀,何何其居心不良”吕不韦却是一阵哈哈大笑:“东周君好权谋也好你便来看看这支贼军如何下场”说罢拉起东周君便登上了王亭旁一架不知何时矗立起来的三丈多高的云车。

云车上,白发苍苍的司马梗正在镇静自若地不断对掌旗司马发令,对漫卷原野的韩军全然不屑一顾,见吕不韦拉着东周君上来,便不无揶揄地笑了:“丞相差矣此君正欲号令王师里应外合,还是放他下去是也。”吕不韦一副恍然模样笑道:“原来如此,老夫何其蠢也君自下车,号令王师去也”东周君连连摆手:“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周室只有郊迎仪仗,何来王师老夫倒是想观瞻一番,秦军战力究竟如何”“好个观瞻”司马梗冷冷一笑,“目下东周君所谋,无非是我这千张弓弩能否顶得住韩朋而已。顶得住,亭下便是仪仗。顶不住,亭下便是王师了。”东周君面色顿时张红,只一串嚷着岂有此理,竟是蒙受了莫大冤屈一般。吕不韦一摆手笑道:“水落石方出,此刻争个甚来,观瞻便是了。”司马梗向原野遥遥一指竟是忧心忡忡:“东周君请看,韩军五路撒开遍野杀来,我只千张弓弩,分明是无法应对了。”

东周君从来没有登上过如此高的了望云车,鸟瞰原野分外苍茫视线分外开阔,却见红色韩军遍野杀来秦军一排驽机似乎便是滔天洪水前的一道短堤眼看便要被洪水吞噬,不禁开怀大笑:“天意也秦军也有今日,两公便是老夫阶下囚也”

吕不韦惊讶地盯着东周君,仿佛打量着一个怪物。司马梗再不理会,转身一声令下,掌旗司马便将晴空下的大纛旗猛然划得一大圈。随着黑色的“秦”字大旗在天空翻飞旋转,便有无数牛角号呜呜吹动,长长的牛车驽机阵迅速合拢,恰似一条黑色长龙突然收缩,一个驽机圆阵顷刻成型

东周君的万余王师原本环列在王亭之外,秦军的牛车队则一字长蛇地排列在这个巨大的红环之外。秦军开初列阵阻击韩军,王师始则愕然,继则欣欣然地在外围做壁上观,只要看秦军笑话。不想秦军驽机此刻突然飞动收缩,驽机圆阵倏忽之间便缩进了王师环形之内,王师仪仗竟成了牛车驽机的外围屏障。眼看外面韩军骑兵潮水般漫来,里面秦军驽机则蓄势待发,王师只要做了石板石磙之间粉身碎骨的物事扮做司礼大臣的王师老将不禁大骇,血红着脸一声大喝:“鸣金四散退开三舍”吼罢跳上东周君的青铜轺车便轰隆隆飞驰而去。匆忙拼凑起来的王师原本没经过任何阵仗,见大将先逃,乱纷纷鼓噪呐喊一声,便四散落荒而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