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廷女官的考试,借鉴大明科举会试规则,但又肯定有一些变化。
礼部组织考试,都察院监督考试,各部抽选官员评判试卷。
其实也没考啥内容,首先大同理论必须合格,其次数学也要合格,最后是各种公文的书写。
比试选出前两百名,各部大佬亲自主持面试赵瀚没让他们参加,各部郎中就能搞定,但那些尚书实在放心不下。
然后就有趣了。
“这个游居莲很好,孔武有力,还做过宣教员,可为御马监掌印。”李邦华捋着胡子点头赞许。
庞春来则说:“金翠瓶也极好,做宣教员之前,还在王府当过厨娘。虽然笔试名次垫底,只考了一百九十八名,但做尚膳监掌印最为合适。”
被李邦华、庞春来看好的两位女子,都是膀大腰圆之辈。他们明显就是故意的,害怕女官迷惑皇帝
内廷用女官是个创举,谁都不知道会搞成啥样,因此各部大佬必须谨慎。
特别是第一次,得定下基调,成为今后的潜规则,即:尽量挑选相貌平庸者担任,并且身家还得清白才行。
经过反复商量,多位尚书投票表决,终于选出司礼监掌印兼提督内廷女官。
这个职务,可称内相,也可称女相。
依旧是相貌平平,只能说不难看。依旧是宣教员出身,保证其思想过关,保证其来历可靠。
此女名叫施慰贤,一个村塾夫子的女儿。
先是许配给同乡秀才,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再嫁给邻县童生,结婚半年,丈夫又死了。
从此背上克夫之名,正好大同军杀来,施慰贤离家出走做了宣教员。她的资历非常深厚,投靠赵瀚的时间,比李邦华还早一个月,如今已是三十四岁,说什么都不肯再结婚嫁人。
笔试虽然在一百名开外,但选她做内相最为合适。
当然有资历更深的女子,比如小红和小翠。
但小红如今已是州同知,婚姻家庭都还算美满。小翠也已嫁人三年,直接辞了工作,在家相夫教子。
许多女宣教官,都追求自由和人生价值,她们不愿被关在内廷做女官。
李香君有些失落,她笔试成绩考第一,却只做了印绶监的掌司。
而且,赵瀚内廷的印绶监,相比大明的印绶监,权力被砍了一大半。也就能掌管皇宫内的图书,掌管内廷之中的信符,验证出入内廷的腰牌等等。
寇白门也差不多,笔试成绩前十,被分配到权力砍了九成的内官监。
顾横波笔试成绩第二,却直接被淘汰,因为她是名妓。
虽说赵瀚废除良贱之分,内廷女官考试也不禁止名妓参加。但面试官们心里有杆秤啊,而且名妓接触的人员太杂,万一混进宫里有什么歹意呢
庞春来、李邦华等人,甚至已经在讨论,今后不准某些行业的人做内廷女官。
陈茂生虽然主张良贱平等,但也分得清楚利弊,算是默认了他们的提议。
数日之后,她们被安排进一处园林培训业务。
游居莲见到李香君,笑问道:“妹妹做了甚职务”
李香君回答:“印绶监掌司。”
“这着实有前途。”游居莲赞道。
赵瀚内廷各监的主官,分别为掌印、掌书、掌司。
掌司已是印绶监的第三号人物,李香君年纪轻轻,确实非常有前途。
她长得漂亮虽是扣分项,但笔试成绩第一,而且在江宁县做过吏员,这些都让面试官们无话可说。
李香君问起各监掌印人选,游居莲详细介绍了一遍。
各监掌印,全是女宣教官出身,全是相貌平庸女子,平均年龄超过三十岁。
这么一打听,李香君瞬间心理平衡。
不多时,司礼监掌印施慰贤现身,训话道:“内廷的规矩,我也不太懂,但我做了好些年宣教员。大家都是女官,不准打骂下属,也不准打骂宫女。当然,做错了事要受罚,该记大过就记大过,该通报批评就通报批评。做了不可饶恕的错事,开除是肯定的”
好嘛,让一个老资格宣教员做司礼监掌印,赵瀚的内廷也迅速搞成宣教系统那套。
施慰贤又说:“殿下登基的大喜日子,已经定下来了,今后就该称呼陛下了。登基大典,我们内廷也要配合好,特别是都知监的姐妹要加倍辛苦劳累”
大明的内廷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
赵瀚不但把内廷权力砍了一大半,内廷机构也砍了一大半。
像司设监、尚衣监这些,直接整个取消。司设监事务并入都知监,尚衣监事务并入御用监。
精简机构,精简人员。
能一个人做的事,不让两个人做。能让外廷做的事,不让内廷来做。
甚至神宫监都取消了,清扫维护太庙,给太庙皇帝上香,这种事情都交给礼部来做。
而且一部分内廷女官,是肯定要出紫禁城办事的,是肯定要跟外面的男子接触的。
甚至各监的办公地址,就在紫禁城之外、皇城之内。
庞春来、李邦华等人,强烈建议加一条规矩:内廷女官怀孕生育,不可视为皇子皇女
因为指不定是跟哪个侍卫,又或者是跟哪个文官私通所致。
女官真想嫁人,随时可以辞职。
今后的皇帝,如果喜欢哪个女官。也得先去除其职务,离职进后宫十月以上,所产婴儿才算皇室所出。
用女官就是这么麻烦,用太监完全不用考虑生育问题。
随着赵瀚登基日期将近,南京治安管理也愈发严厉。
翰林院。
柳如是正在进行字典删减工作,他们的初稿被赵瀚打回来。每个字的条目,必须使劲删改,尽量变得更简练,要让初学者能看懂。
全部改用俗文,不得使用文言
这改起来可真累人,比刚开始编撰时还累。
“柳学士”
一个翰林院杂役急匆匆走来,低声说道:“你的侍女找来,家里有急事,让你赶紧回去。”
柳如是不明所以,快步走出翰林院,见侍女一脸喜色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