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的话说完,李跃低头想了想,道:“陛下,由谁主持这次考试关系真的很大吗”
听到李跃的话,李二此时也是微微皱眉,在他看来主持这次考试,关系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一次大型考试的主考人选最终带来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李二有些无奈,但还是把其中关系跟李跃说了一遍,谁主考自然也就录取谁多一些。
而权贵和世家若是主考,那他们的子弟被录取的机会将会更多,进而也就影响了朝中势力的分布。
李二说完这些,李跃淡淡一笑:“可如果不管是谁主考,都无法知道谁的卷子是谁的呢”
“这这怎么可能,难不成不在卷子上写名字,可这样也就不知道那个是谁写的了。”
李承乾见李跃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也不由得为其担心起来,李二找他商量正经事情的时候可千万不能说胡话的。
可现在李跃越说越跳跃,虽然他承认李跃的想法是多,但这种结果明显就是没有过脑子的废话,李二今天也是来找李跃说正事的。
李跃见状却是不以为意,道:“怎么不可能,糊名啊,把卷子上的名字都给糊住,然后再找人将他们的试卷摘抄一版本,这样分了名次之后,再拆名,如此一来,倒也公平的很不是。”
李跃说的自然也就是从宋朝开始就一直沿用的糊名制。
科举制始于隋朝,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于清末废除。
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制度。
科举制的最大的特点在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才华,就可以通过科举制一飞冲天,打破了古代世家大族对于朝廷官员任选的垄断。
毕竟隋朝以前,尤其是两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可谓是达到顶峰,在东晋甚至是“王与马共天下”。
一般来说皇位传递属于是世袭制,下面官员并没有世袭一说,但门阀士族的权力大了以后,已经实质性的垄断了朝廷官员的人选,可以说也属于是世袭了,因此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皇帝是世袭制,下面的朝廷大员也是世袭制,这还得了,分明就是臣权与君权分庭抗礼甚至臣权压制君权的情况,所以隋朝开始出现了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的这种垄断,使权力不可以世袭,使寒门子弟子弟有机会成为朝廷大员,是既打压了门阀士族,又加强了君臣集中,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科举制度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成为历朝历代必定的一种制度。
当然科举制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君权集中,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制度,也有其漏洞所在。
诸如到了朝代的中后期以后,请托和投献风气大长,经常是考生还没有考试,就已经定下了名次。
举子们的名次压根不是靠真才实学得来的,而是由考官和当朝的权贵人物提前内定好的。
目前李二就担心这种情况,像发展到这种境地,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再好的制度,如果落实贯彻不了,让人找到漏洞之处,那么也是一个失败的制度。
像糊名制和摘抄的操作能够一直用到他前世的那个时代,是有其优势的,所以就算拿到现在让他出厂早了一点,也应该适用。
果不其然,李世民和李承乾听完李跃这话之后,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来,李二更是把糊名和摘抄二字说了好几遍,可就在说了好几遍后,却又突然沉寂下来。
李承乾见此情形心头也是一沉,“父皇,可是觉得有什么不妥”
李二叹息一声,道:“糊名的确是个好办法,而且用这种办法能够录取到真正的人才,只是在我大唐要实行起来,却是有一定的难度。”
李跃对目前朝廷里边局势倒是了解的很,也是因此他才选择外出办学,将最初的这一段混乱时间规避过去。
听完李二的话后,他也立马意识到这个糊名制的问题,比如最为重要的,糊名制是否能够推广开来。
目前的等级思想还是有些严重的,李二和李跃两人都知道,他提出的这个糊名制很好,可想要真正推行开来,恐怕会有极大的阻力,毕竟很多支持李二的新兴勋贵也指望自家子女这次在考试中捞取点好处的。
事情的发展有些令李跃意外,提议是很不错,但时代的限制性也是有的。
“陛下其实也是有一些解决办法的。”
李跃刚才说的太急了点,考虑到大唐的情况,也还有另外一种解决的方法。
李二听到李跃的话后,有些疑惑道:“哦还有破局的办法”
李跃点点头:“陛下,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糊名制既然是个最为公平的制度,那为何不用呢只要我们一开始在小范围内实行,慢慢就能推广全国,至于让目前的新贵们接受这个制度,倒也不难,陛下适当让出一部分利益堵住他们的嘴巴即可。”
李跃并没有把话说的特别详细,但是李二听完之后,已是完全明白过来,制度可以用,但给予一些集团好处,那么糊名制度对他们来说倒是可有可无的。
而虽说一开始此制度对他们并无多少影响,可一旦后起之秀进入权力的中枢,这个制度迅速就能够全面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