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说着说着,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眼妆已经彻底糊了,抹去厚厚的粉黛,反而让她此时更像个弄丢糖果的孩子,而不是某个上市公司的老板。
老爷子努了努嘴唇,最后挤出了两个字:“嗯,好。”
女人转身离开了,老爷子则躺在病床上有些失神,苏杰和老吴离病床最近,父女两谈话的声音虽然小,但还是没能躲过两人的耳朵。
“这下子心里就有底了。”老吴突然低声感慨一句。
不必追问是什么意思,同样身为医生,苏杰很自然就听懂了。
江武医生就曾经语重心长的教导过苏杰,他说,刚下临床的医生,会过度依赖于知识,一旦发现病症和课本上描述的高度相似,就会欣喜若狂,恨不得把课本上几十种治疗方案全部实验一遍,看看疗效是否和脑海中的知识储备相符。
但当他的临床经验日益丰富,将所有的课本知识全部融会贯通,等到那个时候,另一个重要的诊断因素就被抬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态度。
这其实才是大多数治疗过程,医生最需要审视的一个环节。
其实很多时候,医生治病其实治的很无奈。
课本上标注的最好的治疗方案,永远都是最理想的,可实际情况却永远难以企及。
就像之前传的沸沸扬扬的新闻,医生反复劝说病人接受剖腹产,可家属却坚定认为自己之前的两个孩子都是顺产,觉得顺产的孩子就是要更健康、聪明一些,所以坚持不接受剖腹产。
最后的结果,一尸两命。
最理想的治疗方案已经提供给病人和家属了,可他们却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并且觉得他们自己的理解,要比医生十几年的临床经验更加的可靠。
等到悲剧酿成,一切不可挽回,这时候病人家属却开始嚎啕大哭,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医生明明那么有经验,自己即便拒绝了,医生也应该给自己老婆剖腹产,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可事实上。
这世上谁又能预判疾病的发展呢
医生不是神,不可能给病人一个绝对准确的答复。
如果不剖腹产,病人必然难逃此劫这不是医生该说的话,应该是个戴着黑墨镜的老瞎子,颤颤巍巍的抓住病人的手,神神秘秘、故弄玄虚的说出来。
医生不能明确疾病的发展,但却能通过经验和知识,去判断大概率事件。
就比如,眼下这位老爷子的治疗。
苏杰就能给出一个结论:如果在穿刺引流后,没有精心的治疗,那么按照老爷子目前的情况,大概率是等不到接下来的手术治疗的。
这里面的困难不仅仅是肉体层面上的炎症,还有精神上的丧失活下去支撑的问题。
所以苏杰才会在确定手术方案之前,分别和父女双方都深入的谈了一次话。
在确定两人都是很好沟通的情况,苏杰才下定决心,使用这种漫长的二段式治疗方案。
“病人永远都是医生的底气。”苏杰也忍不住小声说道。
“是的,只有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医生才能发挥他最高明的医术也只有这样,医生才敢发挥他最高明的医术。”老吴赞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