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州府城。
因监国在此,所以这里也就成了临时行在,城中各处官衙,也都变成行在的临时各衙。
朱以海曾经公开说过一句话,他在哪,大明朝廷就在哪。
虽然听起来有点狂妄,但当时大明已经崩的不成样子,曾经跟福王争皇帝的潞王都坚决不肯当监国。皇帝都成了高危职位,朱以海若没了,他这朝廷自然也就没了。
知府衙门外,有协助知府分管军事事务的清军同知厅,以及负责钱粮的督粮通判厅,还有理刑推官厅、经历司、察院,布政分司署、按察分司署、提学道公署。
其它诸如僧纲司、道纪司、医学、建德县衙,阴阳学、和丰仓、存留仓、预备仓等等齐全。
不过严州府和建德县的官吏,几乎已经被朱以海一网打尽,全都罢免了,现在都被勒令停职写报告,想办法填补亏空呢。
什么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知县县丞主簿,还有分守道员分巡道员兵备道员督粮道员甚至提学官,管仓库的,反正从上到下一个都不干净,朱以海认真要抓,那就抓个典型,得从头到尾由内到外清理干净,不会再来个糊里糊涂不清不楚。
御营这么多人马都在忙着这事,一部份在外面清查仓库、丈量田地,一部份在城里核查账簿,对照库存,有人负责审讯,有人负责抄家,反正都不闲着。
这边抄家审讯忙,那边还没落下放赈救灾。
粥棚前排满长队,以工代赈,只要能干活的都拉去修城墙修道路,甚至帮着修水利河渠,清量田地等,能干多少是多少,给工钱还管饭,至于老弱妇孺,直接帮着煮粥烧火什么的就行了。
严州现在粮食不少,有方家带头送来的几万石粮,暂时是不缺粮了,尤其是朱以海还对全城的粮铺米店谷仓等实行的军事管制,以市价强行和买籴入,然后再平价卖给百姓,大大缓解了粮食高价,百姓买不起粮饿肚子问题。
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起码现在严州看起来已经挺有生机的,甚至附近的府县的百姓也都闻讯赶来。
当然,赶来的还有绍兴行在的一众大臣们。
当他们听说了朱以海在严州一边提剑砍了方国安,又紧接着对本地豪强大户动手后,都吓的不轻。
宋之普刘宗周祁彪佳何腾蛟柯夏卿陈函辉陈盟等一众大臣们,还有内臣庞天寿李国辅等,红通通一片进来。
“各位爱卿,坐。”
朱以海面带着笑容,手里还捧着一卷书呢。
刘宗周眼神好,一眼看到封面,兴革条例。做为左都御史,都察院的领导,他岂会不知道这是海瑞海刚峰所写,这兴革条例是海瑞在这严州做淳安县令时,对县内政事的记载,完成于嘉靖四十一年,后来收录于海瑞集中。
这本兴革条例,把淳安县各个方面都记录的清清楚楚,甚至连地方例规陋俗等也都记录了,地方的贿赂成风,官吏们渔肉贪污,甚至是徭役的方方面面细节数据,全都有。
刘宗周是读过这书的,上面的数据非常真实,从上面可以看出大明在嘉靖年间地方吏治已经非常混乱,百姓负担极重。
暴露出来的问题极多,但没人能解决。
如海瑞说淳安县令的常例多达二十三项,常例一年总收入为两千七百二十三两,这还仅是灰色收入,不违法。
不算贪污盘剥克扣等的,一个县令一年贪上万两银子,很寻常。
海瑞在任时,大刀阔斧改革过,比如革除常例,不再迎来送往的给上官馈赠等等,但这些事情并不能得到朝廷支持。
其实细读这本调查报告,就能知晓为何明朝官吏们喜欢贪污了,实在是俸禄太低了,淳安县令一个月俸禄才七石半大米,典史三石,而县中的经制吏,也被强行规定每月只一两,不得超额。
手中有权,管着一个县,就这么点俸禄,养活自已都难,何况都当官了,那成人上人了,谁不雇佣几个师爷使唤几个丫环随从谁不带妻儿,谁不纳妾,谁不养老娘谁不生儿子
正如朱以海现在看海瑞的这本书,看的其实是他记录的真实原始数据,而不是他如何改革,因为他的改革是空中楼阁,不可能成功。
你把常例全都革除,连点合法的灰色收入都不给,那官吏们就靠这几石粮食一个月过日子可能吗
没灰色收入,那就必然直接就贪污了。
再比如那些吏员,工食银最高一个月只能一两,可能吗
还有书里记录的那些瑶役,其中的不少役属于力差,后来虽可以折银,但是问题多着呢。比如你若是摊到守仓库的差事,若是折银代役,这差事雇个人一个月表面就一两,但问题是实际雇佣不止这数,这个守仓库役差还要负责买办的任务,就是得负责采购一些仓库里用的东西,这个也是由承役的人负担的。
然后这个采办的问题就更大了。
本来库子工食银一两,一年十二两,但是要负责采办,这项开支却高达四百两,这不坑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