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朱慈烺奉行的理念就是,大明现在的技术并没有被西方拉开代差,只要把大明现有技艺进行总结归纳。
只要把这些研究明白,纳入科学体系,那么大明就完全能赶超西方,何况有自己这个外挂。
这两年朱慈烺也是这么实践的,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从哪些欧罗巴人来到大明从一开始的老师,到后来的同事,再到现在被排除在核心研究之外。
大明的工匠用他们的学习天赋,两年时间就学会了欧罗巴所谓的科学技术,并且发扬光大。
而从今年开始,因为欧罗巴人教学时总喜欢偷偷的教一些宗教经文等无关科学的事情。
所有学校都不在允许欧罗巴人教书,这些欧罗巴人现在一部分被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研究中协助。
要么就是在某个生产作坊担任技师,或者干脆是技工。
还有一部分则在皇明图书馆担任欧洲书籍翻译、文献整理、欧罗巴历史编写等工作。
像汤若望这种矢志不渝要为宗教奉献一生的人,朱慈烺也答应了当初的承诺,允许传教,并且给予了一定数量的度牒。
不过朱慈烺特意提醒了佛家道家两门,对这些欧罗巴人进行坚决的打压黑化丑化
调整科研项目的时候,朱慈烺重点关注了几个学校的发展。
教师缺口依旧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三年级往上的老师,文学课还好,像数学这种,基本上都是一边学习一边教授学生。
他们也不是不会,大明的数学基础还不至于连加减乘除应用题都解不出来的地步。
但是用科学的方法用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从新归纳自己的所学,这就需要从新学习了。
原本朱慈烺以为最大的问题会是学生不够呢,结果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大明数百万工匠,每家哪怕只生一个孩子,那也是数百万学生。
更何况大明根本不存在只生一个孩子的,少的两三个,多的四五个,孩子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能养活多少个。
这两年工业化生产概念的引入,流水线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种工坊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冒出来。
所以工匠一直都处在急缺的状态。
特别是京城附近,皇明商号不断的开设新工坊,各种工匠一直是高薪职业,不少流民被吸纳进作坊做工之后,成为了新的工匠。
而朱慈烺对于科研的持续投入,导致搞科研的工匠成为所有工匠中薪水最高,待遇最好的一批。
而且这些搞科研的工匠不仅薪水高待遇好,往往取得突破都是奖励官身。
工匠还能当官,这无疑是给大家打开了一道全新的大门。
对那些没有机会接触科研的工匠而言,而进入学校学习,成为科研人员,无疑是最高的目标。
既然自己不能做大,那咱就让儿子进去学习,将来要是能混个一官半职,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所以能进学校学习,成为了工匠中最荣耀的事情,自然就不缺少学生。
不仅不缺少,因为老师数量有限,教室有限,这些学习的机会还成了抢手的资源,只有搞科研的部门,还有有功劳有门路的工匠才能获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