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陵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这一呆,就是一个月
太一教延续了当年金雀王朝时期国教的根底,藏书之丰富,远超王道陵的想象。
通过翻阅典籍,王道陵了解到金雀王朝的一些起源的猜测,了解到当年有哪些隐秘消失了的世家,了解到诸多宗派世家的跟脚以及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
甚至连王道陵当初在云梦泽遇到的神秘壁画上的蛟龙事件都有隐晦的记载。
当然,最主要的,也是王道陵最关心的,是关于修星方面的一些知识体系。
藏书里面描绘了从几万年前王朝初期的一些修星体系,然后随着王朝的壮大,修星者的增多,这些早期简单的体系开始复杂化、多样化。
一代又一代的天骄们在推动着修星体系的健全与创新,还有少数大能向外探索带回的新理念也被不断包容进星月大陆的修星体系。
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金雀王朝的巅峰时代,整个大陆的修星体系也进入鼎盛时期。
然后就是断崖式的下滑,随着王朝的解散,许多体系断绝,许多知识遗失。
再往后到现如今的一万年,就是修修补补,即使是创新与探索,那也只是极少数天骄在小范围里进行摸索和改良。
可以说,这一万年,整个星月大陆的修星体系大面上就是倒退与原地踏步,只有极少数传承有序的超级大势力获得了一些进步。
回想在金雀关时,魏文镜和萧映雪的对话,王道陵能感觉到萧映雪在这方面对星月大陆的不屑与鄙视,这种差距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不要说星月大陆在这条路上中断了上万年,就算没有中断,对比天澜大陆庞大的修星者基数,小地方的些许进步也绝对无法和外面相比较。
在太一教藏书楼里,翻阅这么长的时间,王道陵对三份知识最感兴趣。
一份是通行整个星月大陆最基础、最古老的对于修星体系的描述,虽然只到星皇境界,但对于现阶段的王道陵来说也是够了。
第二份算是截至到金雀王朝最辉煌,也是临近消散的那段时间里,对修星体系最全面、最系统的描述,它也是截止到星皇境界。
至于第三份只能算是半份。
它是源自太一教五千年前一位惊觉艳艳的天才,这位被太一教称为自教史以来第一天骄的牛人到死也才二阶星尊境界。
他的书里前半部分描绘了一条到达星皇境界前的独特的修星理念,后半部分则是推论了星皇、星圣、星神三个境界的一些设想。
其中星皇境界还好,能够理解一二,毕竟星月大陆对于这个境界还是有所理解的,到了后两个境界反正王道陵是看不明白。
所以王道陵把这本算作半份,可即使是半份,也最受王道陵看重,只因为它上面描述的那些和王道陵的现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那家伙一辈子才到二阶星尊,之所以还被成为太一教有史以来第一牛的天骄是有原因的。
他开窍定星的第一星图就是七颗星辰,到星师阶段后,就开始自己观星,自己寻找合适的星图,到映射第二星座图时,已经搞九颗星辰组成的星座了
这位牛人,二阶星尊到顶,临死之前,星窍里映射点亮了二百多颗星辰
王道陵的情况和这位牛人何其相似
他现在星窍里就已经点亮将近两百颗星辰了,而且情况比这位牛人还要复杂。
就在这位牛人留下的一些笔记里,论述了他的一些设想。
他认为,既然映射的星辰产生的星元不一样多,那么必然源自于星辰与星辰之间有差异,这个差异可能来自于大小,也可能来自于距离星月大陆的远近距离。
而且他还推断,越多星辰组合的星座表明其内部相互吸引力就越大,变化就越复杂。
所以,修星者选择越多组合星辰的星座来定星,实力就越强大,只要资质允许
而且在他的猜想中,修星者晋级到星尊阶段,产生的天赋秘术也多和星辰有关,一般离不开时间、空间、温度、引力等概念。
正是这些特性衍生出了风、火、雷、冰、迟滞、瞬移、锋锐等等千奇百怪的秘术,追根溯源,其实也是有据可查的。
光到这里,王道陵就对这个家伙赞叹不已,真心佩服这个牛人。
实际上,王道陵之所以对这半部手记特别感兴趣也是有原因的,这是源于自己重生携带而来的蓝星知识,仔细分析太一教这位五千年前的前辈的探索,不就是天文物理方面的一些认知吗
单体的行星系统、依托于恒星构建的星系、围绕黑洞运转的超大星系、星系团
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引力扭曲空间、时间、x、伽马等射线
这位牛人没有系统的天文物理知识体系,却隐隐约约的摸到了期间的规律。
他的这些论述也一下子打开了王道陵的思路,伴随着王道陵今后修星知识体系的完善,他或许真能走出不一样的道路来,不说开宗立派,对修星体系至少会有一个开拓性的发展。
现阶段对他最有用的还是两样知识,一样就是较早的,较为基础的关于修星者对于修星体系的总结与论述。
另一样就是那位牛人对于星皇阶段一些修星知识体系的描述,这些都是他现在用得上的知识。
所以王道陵才会如获至宝,在藏书楼里一呆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