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瞬间陷入懵逼之中,他们都怀疑自己耳朵有问题。
国子监翰林院那么多人被驱逐,家族三代不能参加科考,十年寒窗皆为入朝为官,如果不能科考读书何用
众多言官御史畏罪自杀还有国子监祭酒和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乃是孔家后人,竟然也会自杀
如果说明末言官为政治斗争不惜死谏,有人相信也有人亲眼目睹。
可是畏罪自杀的言官御史很少听说,他们也不信嘴炮们有那骨气去死。
自杀只是公开的说法,满朝文武哪里知道还有更严厉的处置。
比如在夜间被击杀多达数百的文人和文官,因为被锦衣卫封锁消息,让朝臣无从得知。
之前无论如何都没有官员会想到,一夜之间京师竟然发生言官纷纷自杀的诡异事情。
安静,整个朝堂出现从未有的安静,绝对是落针可闻。
有文官眼角余光看到皇太子端正坐在崇祯身旁,他们顿时浑身一颤,肯定是小杀星做的孽
不对呀,圣旨里已经说过太子为言官家人求情,这他妈有可能吗简直不可思议,小杀星变种了
即使有人怀疑言官自杀和皇太子有关,但也只是心里想想而已,不怕家族被灭尽管当面质问,谁敢赌
崇祯以前有圣旨颁布时,总有言官跳出来反对,今天圣旨极其严厉霸道,理应有更多文官站出来反对才正常,可竟然无人发声。
见无人反对,崇祯皇帝身上王霸之气瞬间爆发,他终于有种君临天下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皇帝,一言九鼎。
一时得意,他忘记这一切都是太子朱慈烺所为,崇祯用一种得意的眼神看着朱慈烺。
那意思很明显,这就是皇权威严,朕君临天下
可朱慈烺只微微摇摇头,他知道崇祯皇帝得意过早,文官集团哪有如此容易被吓倒,只是还未反应过来而已。
果然不出朱慈烺所料,内阁三位阁臣反应过来第一个出班奏本。
黄仕俊:
“陛下容禀,国子监和翰林院如此多官员被驱逐,国朝今后恐无人可用,请陛下三思”
钱士升:
“陛下,如此多言官清流畏罪自杀必有隐情,请陛下传旨详查”
薛国观:
“陛下,臣赞同两位阁臣所言”
孔贞运刚想上前附议,见皇帝脸色不对,他打消谏言念头,立即缩回去
温体仁表现比其他阁臣更有诚意,作为内阁首辅他表演堪称影帝级别,直接跪倒在御座之下以头触地磕两个响头:
“陛下,唐世济高捷等言官遵从祖训冒死谏言,臣以为他们自杀必有隐情,况且一次性如此严厉处置大批文官乃历史罕见。
臣,恳请陛下三思,以防在历史上留下污名,吾皇圣明堪比唐太宗,理应虚心纳谏名垂青史,请陛下仔细斟酌在颁布宗旨”
温体仁真的太懂崇祯,崇祯皇帝为了效仿唐太宗名垂青史,对言官处处忍让,致明末言官嚣张跋扈怼天怼地,各项政策胎死他们口水之中。
作为崇祯朝在任时间最长的首辅,温体仁除了党争一无是处,对建奴他束手无策,对流民他哑口无言,对流寇他更是一计未出。
朱慈烺真的搞不懂,崇祯为什么能让温体仁留任五年,他曾一度怀疑温体仁和崇祯是不是有什么不可言的秘密。
温体仁话音未落,马上又十几个文官附议:
“温阁老言之有理,臣等附议”
内阁这次主动站出来,看似与言官自杀和翰林官员被杀有关。
其中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崇祯圣旨没有经过内阁直接在朝堂颁布,乃是皇权和相权之争,温体仁刚才提到宗旨,明显不服崇祯私发圣旨
看到内阁和部分文官再次站出反对,自信满满的崇祯一时又陷入两难,特别是温体那句吾皇圣明本应名垂千古。
温体仁之前可是崇祯皇帝的宠臣,对温体仁的话,崇祯还是很在意的。
他目光看向皇太子,杀伐果断的逆子肯定又要大发雷霆。
然而崇祯却发现自己那个逆子一脸风轻云淡,好像此事和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崇祯不禁暗叹:
“逆子也是一个好演员”
缓缓起身走下御座,崇祯在众大臣身边来回溜达一圈,愤然开口:
“朕不知你们是庸臣还是装瞎,贪官证据确凿视而不见,反而庇护贪官弹劾太子,你们致大明律法和皇家威严与何地。
监生乃国朝未来,却被你们煽动误入歧途,不要认为你们背后做的那些事朕不知道,最好都把自己屁股擦干净,不然休怪朕无情”
崇祯这话说的大义凌然,他是说给阁臣听的,也是说给满朝文武听的,本以为自己善意提醒能让大臣有所收敛。可话音未落就有人上奏。
文官集团如今被皇太子杀的风声鹤唳,他们确实有些胆寒了,可他们并不认为崇祯会大开杀戒。
因为他们了解崇祯,在位那么多年就弄死一个阁臣而已,他很会甩锅但并不随便杀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