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第399章 汴州决战:再学孙膑

第399章 汴州决战:再学孙膑(1 / 2)

七天的时间,长缨军中所剩下有战斗力的步卒已经只有七成以上是弓箭手、弩手、轻步兵,真正的重步兵只有堪堪两千人,这数量,配合上防御设施以及八牛弩、投石车防守的时候勉强够用,但是进攻是绝对不可能的。靪

不需要亲临战场,甚至不需要下属们介绍,仅仅从一线战兵的损失数量,郭戎就可以推测出战场的战况以及伤亡的程度。

虽然从一开始郭戎就顾忌到战斗会非常惨烈,但是这样的伤亡还是让郭戎非常的意外。

很明显,从一开始,叛军就无视了伤亡,无视了损失,无视了八牛弩、投石车,强弓、劲弩带来的伤害,拿出了搏命的架势。

长缨军本身的战术思想之脱胎唐军的传统战阵,从本质上依旧是以正合、以奇胜,先求不败,然后求胜的思想,所以长缨军本身就是一支擅长防御的军队。

长缨军的主帅郭戎,本身就是一个重步兵出身,比起进攻更擅长防御的将领。

长缨军创建时候的老底子,本就是兴庆宫守卫战中活下来的那些老兵。

有唐军的基础,立足于后安史时代的募兵制,根据长缨军的器械进行适度的改良,在防御战方面的实力只强不弱,可以说,防守战本来就是长缨军士卒最为擅长的战斗类型。靪

本身就擅长防御战,再加上长缨军高强度的训练,精良到极点的装备、充足到了极点的补给,可以在防御战领域,长缨军都几乎达到了唐军巅峰。

当然,郭戎知道长缨军的损失尚且如此的惨重,那么叛军的伤亡就更不需要多言了,而事实也是如此。

根据一线军士和侦察兵的判断,为了拿下最突起的那座营地,在整整四天时间里,叛军至少损失了四万人。

正在激战的第二座营地之前,也至少躺着一万具具叛军的尸骸,至于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根据长缨军的估算,叛军到现在战死重伤,加上失去战斗力的兵力应该已经超过了七万。

听着罗给出的数字,郭戎在心里简单一盘算,在这短短十天不到的时间内,双方战损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万

十万人靪

果然又是一场绞肉机,启示录级别的战斗。

无奈的摇了摇头,估算了一下时间,郭戎询问道。

“战况如何”

“哦,大将军,根据前面刚刚送来的军报,正午之前,对方的进攻强度出现了稍稍的降低,但是正午之后,进攻的强度恢复”

“现在守卫兴盛大营的是哪部分”

“蒙中郎率领的一个混编的步兵团,两个器械营,一个后勤营,外加一部分宣武军,总人数大概两万人左右。”

“根据你们的经验,在兴盛的营地,蒙乾还能坚持几天”靪

罗、黄汉铠、欧阳粱等一众军官对视了一下,最终由罗回应。

“大将军,您说的加持是最多坚持,还是保证不会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坚持”

“呵呵,你啊,怎么玩起这种小把戏了,两个都说吧。”

“如果在得不到我们后方支援的清下,死守下去,最多坚持两天,两天后留守的兵马会全军覆没”

“如果能够获得支援,那么蒙乾应该可以守到防御设施的基本被摧毁为止,大概四天左右。”

“也就是说,不算今天,,蒙乾那边最多还能再支持两天。”

“是的,大将军”靪

“嗯,第一座四天,第二座五天,看起来合情合理吧”

在场几人一愣,接着纷纷点头。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虽然蒙乾还能扛两天,如果咬着牙甚至还能死撑四天,但是叛军不可能知道蒙乾的底细。

稍稍做一下准备工作,提前一天撤下来,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五天本来就是在保证绝对安全,能够将所有人没战死的人撤回来的时间点。

毕竟,在那种启示录、绞肉机级别,战死比活着更容易的战斗中,崩溃才是常态。

像现在这样,扛着三成、四成乃至五成的阵亡率,不停的对撞,不停的送死才是非正常的状态。

“是的,如果对方保持这个强度,做好一定的伪装,确实没有太大的难度。”靪

“嗯,四天、五天、六天看起来很合适,但是,你们不觉得这样对于对方的士气是一种打击么”

郭戎这句话一出,在场的几人又是一愣,当然这几个人里面要排除李焱和郭戎的幕僚吴少雄。

然而,能够留在现场的几人,无论是参谋还是军校,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俊杰,郭戎所说的话他们也很快。

大家之所以觉得坚守营地的时间四、五、六的天数很正常,是先入为主的把蒙乾所部的的战斗力恒定了下来,变成了一个定量。

在蒙乾所部战斗力恒定的情况下,随着防御设施的更加完善,距离后方大营的距离减少,补给线和防御线的缩短,所能够支撑实际自然可以适度增加。

但是,长缨军这样的军队有几支

全员阵亡,死战不退的军队有几支靪

配合莫灵均作战的宣武军淮西军的战斗力也是不弱,但是在战场最多坚持一日,日落之后必定撤离。

因为,在这种士卒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一刻钟的情况,下没有人敢让他们连续作战,否则一旦崩盘,到时候就彻底输了。

就在几人思索的时候,郭戎抬起头,环视整个中军大帐,十几名处于见习期的参谋一边忙碌着,一边探头探脑的注视着自己这边。

如果换成以前长缨军的老参谋们,碰上这种分析战局,制定计划关键时刻的时候,如果手头的事不是十万火急,他们肯定早就凑过来了。

现在这帮从长安接受的新人,明显还太年轻了,不过这也算是文人出身的通病,脸皮太薄了。

虽然饱读诗书的他们未来的潜力要远远高于早期那些丘八出身的家伙,但是就单单的随即应变,这些家伙还得连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