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加紧备战,英国的准备工作速度也不慢,不过在双方开足了马力,双方的军备竞赛正式进入白热化之后,
英国和德国认为这些自己的盟友和效果也必须为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尽一份力了,尤其是德国,他们本身就与英国有一定的差距,必须要借用盟友的力量来弥补。
德国看中的是奥匈帝国,与历史上不同的是德国这个时候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爆发战争后就对意大利充满了不信任情绪,所以德国要求奥匈帝国尽可能的增强自己的海军实力,
以此在地中海区域给协约国造成更多的麻烦,并监视可能反水的意大利。
对此奥匈帝国十分满意,因为他们与意大利有着较严重的领土争端,德国人的这个表态说明他们已经放弃维持与意大利的友谊,转而加强传统的盟友。
不过德国人对奥匈帝国的支持并不像奥匈帝国所想的那样是全方面的支持,而是有侧重点的,提尔皮茨认为地中海区域同盟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占据上风。
因为意大利无论如何都不敢对英国宣战的,而战争开始后德国也根本顾不上地中海区域,狭小的地中海也没有任何可以机动的空间。
所以奥匈帝国的水面舰艇部队能发挥多少的实力是很值得怀疑的,但是地中海区域又不能不放弃,法国最重要的劳动力来源是非洲,
通过地中海航线法国随时可以将大量的殖民地部队调到本土与德国人作战,这条航线在战时一定要被掐断或者重创。
所以德国决定让奥匈帝国加强水下舰队的实力,在地中海中用潜艇尽可能的袭击法国以及英国的商船队,搅乱他们的航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德国人为奥匈帝国提供了不少的支持,建立了潜艇基地,两国甚至签署了合作协议,奥匈帝国开始在自己的造船厂中生产德国潜艇。
德国已经下定决心放弃在地中海区域与协约国进行水面舰艇竞赛以及控制地中海,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协约国失去地中海区域的所有航线,德国占据不了的海域,协约国也别想利用起来。
而除了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也必须协助德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战略,相比起狭窄的地中海,辽阔的印度洋有更大的机动空间。
所以德国要求奥斯曼将他所有的水面主力舰艇都调到了印度洋,德国要在印度洋威胁英国的印度殖民地。
所以在中国提出建议之后,德国虽然面对着许多的困难,但是依然坚持要在波斯湾站稳脚跟,这里将对未来的战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德国人很清楚除非英国人部署在印度的舰队强大到足以彻底压制住对手,否则他们绝对无法保证印度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