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书香世家>历史军事>异时空之中华崛起> 第六十二章 北方崛起

第六十二章 北方崛起(1 / 2)

“杏城,你看着路真平,真干净。”

一进大境门,到处可见的水泥路,路上各种车辆在上边行驶,有汽车,有马车,也有自行车。

道路设置了双向车道,每向车道,又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拉车的牛马,马尾都带着粪兜和尿袋,道路上干干净净的,没有关内道路上牛马随地大小便那股骚臭味。

原本,杨士城和杨度“二杨是可以坐火车达张家口,然后再去总理府递上拜帖,请见文昊的。”

出于此次商谈的重要性,二人觉得还是多对北方政府治理下的地方,多做一些了解,才能更好的完成大总统交代的任务,于是二人便在靠近大境门的火车站,下了车,然后坐上了那种噪音其大的“公交车”。

这种公交车是由北方汽车厂生产的,原本是用来运输一些货物使用的,由于四省工业的发展,大量的人员流动,火车站一站之间的距离过远,需要一些公共交通工具,短距离的运载货物,和人员。

既然三轮车可以拉货物,那么就可以拉人,只要那么改装一下,加大货箱尺寸,箱内四周加一排座椅,货箱外再用油布密封一下,既可以防风,又可以防雨。

于是张家口市政府就成立“公交公司”,

只要一角钱,就可以从大境门横穿整个江家口市最后到达北方公司的工业区。

此时“二杨”和他们的随从护卫,带着行李和袁大总统送给文昊的礼物,包了两辆“公交车”行驶在关外的道路上,由于是在市区,时不时的道路上会有“红绿灯”,而公交车也是时走时停,在与司机师傅的交流中,知道了这种指挥过往车辆的是有总理提议,北方公司旗下的灯具厂生产的”。

过往车辆,以及行人必须遵照灯光变化通行,“绿灯行,红灯停,”如果有不按照灯光指示走的,一律有在路口执行的警察进行罚款,并进行一个工作日的义务劳动。

向他们开公交车的,那是更严格,有经过考试,有政府颁发的驾驶证。一个周期内十二分,如果被扣完,将面临被公司解雇的下场。

当然三轮车司机现在是一个吃香的行业,一个月有8块钱的工资,实际到手有6块多钱,剩下的两块钱被用来扣什么医保社保啥的,交了公司说的那几个保险,公司给发了一张卡,说是拿着卡可以到政府设的医院,瞧病不花钱。

“6块钱,嘶”杨士琦吸了口冷气,要知道民国初年的购买力很是惊人的,一块大洋可以买一袋大米50公斤。

我们现代人对于纸币的使用已经形成习惯,并不会觉得怎样,也很乐意接受纸币,但是民国时期的人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宁愿不卖粮食也不要纸币,必须要用银元换粮食。

从这个小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银元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多么地重要,是纸币完全比不了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物价更直观地去看一下银元的购买力。首先从“衣”来看,一块大洋可以买十尺布,还是百姓中最受欢迎,也是冬天最为希冀的棉布,那时候的棉衣服可以相当于现在的羽绒服。

其次从“吃”方面来讲,一块大洋可以买十斤猪肉,而且我们还不可以用现在的猪肉价格来衡量当时的猪肉价格,因为民国的社会不稳定,所以那时候的肉类应该是比现代社会的贵很多。

同时民国初年的白糖价格为六分钱一斤,油为斤,你们可以自己在心里换算,一块大洋可以买到多少东西。

看完物价,我们再来看看当时人们的收入,这样才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银元的使用和购买力。

在当时最为繁华的上海大都市,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为二十块大洋,而更为需要技术性的职业,如教师、护士这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群,他们的薪资为每月五十块大洋,而更为复杂或者说高级的工种,如律师、记者、医生、作家这种,则每月工资可以达到两百大洋,这已经是当时社会高收入的代表了。

所以通过物价和当时人们收入的对比,能够得出一个大体的数据如果一定要说一块大洋可以相当于多少人民币的话,私以为一块大洋在民国初年是相当于人民币二百元左右,可以往上调一点。但是大洋到了民国后期就不那么吃香了,按照换算的话,最多可以达到人民币一百块。

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时五块银元就可以买一头水牛,一块银元可以买一担大米,到民国后期一银元是一担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