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窝阔台死忠,肯定不会降的。”
<divclass="contentadv">守将是蒙古人,且是宗王,基本不可能降的。
接着众人七嘴八舌,都在议论如何攻打太原城,各种献计。
见众人在议论,王坚和刘整却没有说话。
王坚注视着沙盘,脑子里在想着皇帝带来的话。
赵与芮让他们耐心的打仗,不要急着立功,也尽量不要犯错,徐徐图之。
就算吃了败仗也不要急,整个大宋在后面支持他们。
打山西和打河北,赵与芮就一个字:“稳。”
首先不要犯太错,不要吃巨大的大败战,损失折将,其实打下一处要占一处。
可以慢慢拖。
窝阔台现在全部指望拔都能回来,但孟珙和吕文德两军合计三四十万大军在谦州附近等着拔都,所以拔都及时回来的可能性很小。
现在都是元贞八年了,拔都一点回军的消息都没传到这里。
王坚思来想去,决定能稳为主。
“陛下体恤兄弟们,希望能尽量减少伤亡。”王坚最后道:“咱们不如按原计划,先攻下四周好打的,让太原成为孤城。”
刘整立刻赞成:“可以围城打援,学金国当年,如果有蒙军来救,先打其他蒙军,咱们这么多兵马,野战也不怕蒙军。”
只要拔都不回来,刘整和王坚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赵与芮都让他们不急,慢慢打,整个大宋朝会在后勤补给上面,给他们源源不断的支持,既然朝廷有钱有粮,王坚和诸将商议后,决定以围为主,逐个攻破的战略,最后再打太原城。
赵与芮与蒙古议和数年,屯积大粮的钱粮,就为了这次的推平战役。
强攻坚城,赵与芮向来是反对的,能减少伤亡,就得减少伤亡,当兵的也是人,都是大宋子民,都是他赵与芮的百姓。
议定之后,宋军以汾阳为山西大本营,源源不断的物资从宋境内运到这里,近二十万大军分出十五万包围太原城,然后五万大军逐个攻破其他县府。
不到半月,山西大同以南,朔州以下除忻州、寿阳,皆被宋军攻占。
中间按赤台从忻州带兵出来奔袭宋军五万,想在野战中打败宋军。
结果被宋军的燧发枪好好教训了一通,惨败而回,这次败后,蒙军缩回忻州再也不敢出来。
此时山西朔州以下皆被宋军所占,宋军也不打忻州和寿阳,把三地附近的各县全占完了,就在耗这三地的军粮。
蒙军为了守这三个地方,都驻守了大量的军队。
宋蒙开战前,这三地加起来都没有五万军队。
宋蒙开战之后,窝阔台陆续调集兵马。
现在太原四万,忻州两万,寿阳两万。
这八万人马每天吃喝都是天文数字。
宋军把四周能打的全打下来,每天有五千骑出去寻找蒙军粮道和援军,切断他们的运输线,这下八万人马挤在三个城里,用不了多久,蒙军就得缺粮。
到时宋军不去攻城,他们也只能出来找宋军决战。
蒙军以前以野战出名,但现在被宋军打的只能龟缩城中,不敢野战。
主要的原因有几条。
一是山西和河北两地,蒙军以汉军为主,蒙古本族兵马太少,大部分跟着拔都西征,还有部份现在躲在阿尔泰山附近。
二是窝阔台现在集中不了太多的兵力。
蒙古立国初期,打那都是举国之兵,现在地盘越来越大,防守的地方越来越多,兵力分布各处。
窝阔台想在山西或河北集中十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军队也集中不了。
就算集中起来,也没这么多粮能长期供应。
军队在草原上和中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就在宋军围着太原,不急不徐的攻打其他地方时,距离这里不远处的大同,窝阔台已经和贵族们商量着,要不要退回官山,还是集合余下的兵马,支援太原和宋军决战。
可宋军在河北也有主力,河北的塔思也顶不住了,宋军已经下了藁城,兵锋到了真定。
眼看着山西河北两地都被宋军摧枯拉朽式的破攻,窝阔台手中有限的兵力,也不知道该找山西宋军决战,还是与河北宋军决战。
而蒙古的贵族们,都建议先打掉山西的王坚等部。
因为河北被蒙古占据更早,山西北部比较早,而宋军现在占据的山西南部是灭金前后才被蒙古占据,那边的百姓投来投去,不能被宋军长期占据。
河北蒙军较多,根基也深,还能再坚持下。
元贞八年六月。
宋军兵围太原等地时,远在大同的窝阔台正准备退回官山之事。
官山即后世内蒙卓资。
距离大同也就两百多里,不算远,但那边算是草原,蒙古人骑兵适合的地方,宋军在各地节节取胜,窝阔台对中原大地已经有点不感兴趣,这种作战方式,不是他熟悉和有信心的,只有回到草原,他才有信心和宋军一决胜负。
可耶律楚材等大臣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一旦蒙军退回草原,以后可能再也打不回来了。
但不管蒙军退不退,窝阔台自己得先回官山。
宋军兵锋到了朔州,距离大同可不远了。
在连续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后,昨天终于来了好消息。
蒙古东北诸王为的援军终于于昨天在按赤台的带领来,来到大同,为窝阔台又凭添了一股新的力量。
宋军在辽东,河北到处开战,蒙古东北诸王都是铁木真的哥哥弟弟们,也挡不住宋军人马众多,加上窝阔台征招他们,便集合了诸部兵马,共约三万,来到大同。
这三万蒙军大部份都是蒙古本族,是东北诸王的族民,也是整个蒙古在山西,河北,辽东,东北一带最后的精锐。
窝阔台此时在大同还拥有的蒙军为十万,也是他手中最后的机动兵力。
是战是退,所有人等着他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