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一直认为官员是需要监督的,没有有效的监督靠官员自己的自觉性自律,这话说说可以但别当真.对官员的监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官员的帮助,就好比一个人要画直线必须要一把尺子比着画,尺子对画直线的行为来说就是监督和辅助。假如有谁说他不用尺子也画得比拿尺子画的还直,不需要监督和辅助,说这话的人不一定是骗子,但听进去了相信了他的那人就一定是傻子。
监政和辅政还是有不同的,监政是指上位者对下面的监督,有能够随时叫停之权力的监督者才具有真正的监督权,也就是说监政者的话主政者必须听。辅政是指同级别或者稍微低一点的人对主政者的辅助行为,辅政者的意见主政者不一定要听,可以听从也可以放在一边作参考。
天启认为一位主政官员有了有经验的辅政者来辅助他避免他出错走弯路,还有个有权力的监政者来监督他避免他偷懒,那么这个主政官员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出于这个考虑天启决定逐步向下推行监政辅政制度,这样一来既能激发所有人的主动性又能把全国各地有效地掌控在手里。在向各地推行之前,天启先在京里成立监政院,多两个人帮自己的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算是一种实验。
在监政院成立的第一天,天启跟刘宗周、信王等人商议了一下后,发现现在缺少对今后发展方向的认知,不知道今后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做起事来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系统性和延续性。与此同时,刘宗周还提出了人才的缺乏,加上还要考虑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问题,这让天启感到这事不那么简单。不过天启明白监政辅政制度是一定可行也必须进行的,所缺的不过是实施的细则,多发动些人多动动脑筋就可以了。
果然,信王、刘宗周、徐光启、高攀龙等人经过仔细商讨,最后结论是可以把分散在全国的举人、秀才等人召集起来使用。这些人一个是因为有功名在身,朝廷要按月给他们提供衣食,白拿钱的人不拿来用一下那就是最大的lang费。这些人第二个可用的原因是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至少都认字,根据其兴趣把他们召集起来学习一段时间,大用不敢说遵命行事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
虽说是需要人但也不能无条件使用,还是要考一考的,从考试中得到的人才让人放心一些。以前从童生中选拔秀才,从秀才中选拔举人,最后从举人中选拔进士,都用的是固定名额,也就是让所有人竞争。现在没有固定名额人才多多益善,那就不能让人与人竞争,只要求合格就可以了。这些考试合格的秀才主要是根据其兴趣,让他们学习博学院中的各种新知识,跟种田、开矿、修路等有关的知识最有用。
圣学院中的经验可以让闲置官员和侯补官员来学习,他们本身就是有资格当官或者是曾经当过官,学习这些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不用太费劲。好多官员或者是丁忧起复后没有位置,或者是有当官的资格但现任官太多只得侯补,把这些人集中起来也能让他们及早发挥作用,免得朝廷白发俸禄白养闲人。
在监督问题上大家的意见是老办法派驻御史,监督某人是因为对某人的不信任,找个信任的人对他进行监督就没有问题。对皇帝来说值得信任的人一是太监二是御史,考虑到太监监政说出去名声不好听,所以派驻御史是唯一选择。
其实现在很多官员私人都请的有师爷一类的人物,这些幕僚很多都是无缘官场但施政经验丰富之辈,成立监政辅政制度不但可以解决官员多了没地安置的问题,还可以让这些原来为官员私人服务的幕僚成为公家人。
大家从早上来了后就开始商议,商议了好一阵,大家都有些累了时,信王突然想起了什么问天启:“皇兄,这个监政院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臣弟现在都不明白,只听你说运作好了就可以自动运行不需要人多操心,皇兄能不能仔细解说一下?”
信王这么一问大家都愣住了,仔细一想也觉得没搞清楚,被天启牵着左说右说一顿说,大家就忘记了这么回事。现在信王这么一提大家都回过神了,一起望着天启等他给个解释。
天启一想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反过来一想也很高兴,这不知道究竟就跟着自己左思右想的人,肯定是忠心耿耿的人。天启想了想说:“这自动运行就是不需要人去推动,现在你们几个部门虽说是能够互相配合,但基本上都是朕在推动。政务院的移民、退田、交税、卖爵位、收商税等事基本上都是朕推动的,都察院的经济审查、年龄限制品级等事也是朕推动的,圣学院是朕建立的,让你们考虑如何避免异端邪说迷惑人也是朕推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