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第 36 章(1 / 2)

“到站了, 下车、下车”

顺义县离首都并不远, 从首都到顺义县县城的火车站,即使是这个时候速度很慢的绿皮火车也用不了多久。一群学生一路唱着歌儿聊着天,还有人在火车上打扑克,没过多久, 就有领队的老师告诉他们可以准备下车了。

相比起首都,顺义县一个县城肯定要差很多了,不过大家也没工夫多看带队的好几个老师就像是母鸡赶小鸡一样,把他们先轰下了车, 宣布“整整队,班干部数数人头, 咱们还得去公社生产队。”

学农、学农,肯定是要深入农村的, 大家当然不可能在县城这边久留。

不一会儿, 各个班的班干部将人数清点完毕, 确定没有人落下或者跑丢, 这才排队,然后在老师和一个农村干部样的人身后,步行离开车站。

是的, 步行, 他们得步行去到和学校对口学农的生产队, 接送车辆想都不要想。据说有一些牛车、马车,会用来运送他们的行李,至于他们的人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好在这个时候的孩子户外运动量都不低, 停课闹革命的时候还流行过步行上京,或者重走长征路的呢如果不是孩子们的体力确实不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活动流行的。

所以这个时候说步行,大家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反而觉得坐了这么半天火车,可步行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还不错呢

毛思嘉和于欣并肩走着,相比起其他人,毛思嘉手上多了一个不算轻的布袋,于欣在她手勒的痛的时候还会接手,帮她提一会儿。

从县城到他们学农的生产大队并不远,步行也不过一个多小时。虽然后面一截乡村小路挺不好走的,但总体而言大家兴致勃勃而来,并不感觉哪里有辛苦到。所以直到生产大队,依旧是闹哄哄的。

到了生产大队,五个班的学生又分流到不同的小生产队。

又走了一截路,毛思嘉他们这一拨才分到了自己所在的九队。

对于他们这些学农的学生,生产队还是挺欢迎的,九队的生产队队长握住老师的手,满脸笑容“等了你们好久啊”

又看向毛思嘉他们一班学生,热情道“我们农民与知识青年是亲如一家”

都是一些此时绝对政治正确的话,但是看表情能看出一个人是真心还是假意。从毛思嘉的感觉来说,这个干部应该是真心的。

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生产队这种地方并不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却挺喜欢学农的学生的。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利益二字而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要在落户农村分工分,共享生产队劳动成果的如果一个生产队地多人少,根本干不过来,他们肯定欢迎知识青年作为劳动力到来,但事实就是,此时的农村并不缺乏劳动力

这种情况下,生产队能喜欢知识青年才有鬼了只是因为政策把这些知识青年送来,不得不接受而已

学农的学生则不同,他们来劳动,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但他们只是劳动,最后却不会分享劳动成果甚至吃饭什么的,他们也是有粮票,交了伙食费的这样一来,他们就是不用成本的劳动力

虽然这个劳动力干活肯定比不上生产队自己的劳动力,但人家是不要钱的人家都不要钱了,这样还要什么自行车

这种友好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九队队长很快给学生们安排了住宿的地方,让村子里条件比较好、有空余房间的人家各领几个学生回去。因为这是生产队内部早就商量好的,所以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可耽搁的,事情办的很快。

毛思嘉、于欣,还有另外两个平常关系没那么亲密,但也相处不错的女同学,张佳佳、郑娟结成了室友如果没有结成室友的,就会被随机安排在一起。跟着一个头上包着头巾的中年妇女,往村子深处走去。

毛思嘉第一次见这个时代的农村,一双眼睛好奇地两边张望。

那中年妇女也看到了,笑说“你们这些城里学生都没见过农村吧我们这儿条件算是不错的,不会让你们吃苦的以前咱们这儿可穷了,本地闺女都往外跑,后生娶不着媳妇儿,现在可好多了,都是领导人的恩情”

这话并非大话套话,她本人是真心这么认为的。

毛思嘉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多说什么,对方说什么她都是点头。

这个村子确实是这个时候条件不错的农村,如果条件太差,也不太可能成为学校学农的基地。这不是说学校歧视相对较穷的农村,而是一般的农村不够显眼,在上级单位那里没有知名度,根本安排不上学农。

学农基地什么的,又不是学校直接和当地对接的。

毛思嘉一眼看过去,能看到一些土坯茅草的房子,但是并不多,砖瓦房占多数,光是这一点在此时的农村就是少数了。她好像听人说过,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还很多茅草屋,茅草屋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漏雨,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滋生在茅草中的虫子才是最困扰的。

有的时候就坐在那里,虫子就掉下来了。如果厨房在室内,需要生活做饭的,又或者干脆只是晚上点个油灯,烟气、火气起来了,熏烤到上面的茅草顶,虫子更是会扑漱漱地往下落。

对于虫子多的夏季,这简直就是灾难

相较而言,砖瓦房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只是砖瓦需要钱,这个时候修一幢三间的砖瓦房,就算是节省一些,砖瓦恐怕也得三四百块钱了,再加上木头、石头、三合土这个时候水泥在农村还非常少见等等材料,以及人工这个可以很省,因为村子里修房子都会在农闲的时候互相帮忙,所以很多是不收钱的,但是总得准备比较好的饭菜招待村人,讲究一些的还会备点儿小礼物,像是烟酒什么的,怎么也得四百多。

这个时候农民收入才多少钱

不同于城市居民进厂当工人,一个月总有几十块的工资。就算是刚刚上班、工资很低的岗位,只要是正式工,也得有接近三十块,这就是一个底线

这个时候的农村,贫穷程度,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农民出工算工分,一般来说正常的家庭,处于只有两个壮年劳动力,同时孩子又没有长大时期夫妻两个,工分在千分是正常的,这其中既有劳动工分,也有别的工分,比如给公社养猪什么的。

千工分算多少钱,这个不好说,看各地工分分值吧。有的农村效益好一些,工分就值钱,有的地方效益不好,每年收粮也不多,工分自然就不值钱了。

有些人觉得农村分粮,这一点比城市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农村分的粮食并不是白给社员的,而是会从工分赚的钱里面扣出粮款。所以才有一些家庭,人口多,劳力又经常偷懒,评不上高工分,最后一年下来不止拿不到钱,反而要倒欠生产队粮款。

不过这也是极端情况,只能说正常的家庭,年收入一两百块是有的。

这是扣除粮款,以及从生产队领取各种农产品的花费之后得到的钱。除此之外,家庭还有开销,比如孩子读书买个本子,大人抽烟,买点儿烟叶。还有针头线脑什么的,农村生活很多都能自给自足,但也免不了有开销的时候。

这样一算,一年下来能攒下一百出头就算是好的了。

对照三间砖瓦房所需的钱,就会发现想要像样的房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说,这个时候城市住房条件差,但农村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差是因为没有地方修房子,实际上也不许乱修乱搭,搭个小厨房就算是打擦边球了。而农村则是另一个问题,受限于经济条件,根本没钱修比较好的房子。

这样看来,有着这么多砖瓦房的生产队,确实是条件很好了。

这个带着毛思嘉她们的中年妇女姓马,毛思嘉她们叫她马阿姨,她似乎还因为这个称呼有些不好意思走不了多久,她家就到了。

“我爱人和我前年才搭起这房子,从家里分家出来单过家里有四个孩子,能空出一间房子给你们,你们来看看。”马阿姨推开篱笆的活动门,朝屋子里喊道“大丫,出来迎迎,有客人”

没人应声,马阿姨有点儿不好意思地道“我家大丫和你们差不多大,最多大一两岁,本来想让她帮你们打扫屋子的看,就是这间”

其实屋子是提前打扫过的,一看就能看出来,说是帮忙打扫,应该是帮毛思嘉她们安顿行李。

看到住宿环境,于欣她们都松了口气,之前她们都听说过农村住宿条件差,心里是很不安的。这个时候看到是这样的环境,有一种比预期还好的感觉。

这间屋子并不大,临窗的方向是大通铺,看得出来底下是能烧炕的,不过这个季节用不着,这就是一单纯的床。毛思嘉估计了一下炕的长度,并不算长,但睡四个身形不算大的小姑娘还是够的。

只是毛思嘉睡惯了大床,估计大通铺分给她的部分也就是普通单人床大小的空间,怕自己会有些不习惯事后证明她想多了,每天做农活是很辛苦的这种情况下倒床就睡,根本没有所谓的不习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