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伦敦鲸”的行为扭曲了市场价格。在正常的cds市场中,买入ig9指数的价格,应该与单独买入121家公司债券的cds的综合价格相当,否则将会出现套利的机会。20月之前,两者的价格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这表明市场行为基本正常。但2011年底却出现了ig9的价格与单独购买cds价格的日益明显的偏差,买ig9指数更便宜
到2012年1月初,如果买ig9指数来为10年期1000万美元的债券进行违约保险的话,成本为每年11万美元左右,而单独买ig9的121家公司的cds保险则需要支付近139万美元,ig9指数竟然便宜了29万美元3
这一发现,导致大量的对冲基金蜂拥入市,无论是为了降低对冲其他资产风险的成本,还是大胆和“伦敦鲸”进行对赌,大家都纷纷抢购“伦敦鲸”卖出的便宜保险。结果,“伦敦鲸”突然发现,他竟成了市场中的“孤家寡人”,几乎所有人都成了他的对手。虽然在2012年的头3个月中,他还有账面盈利,但形势越来越不妙,由于自己在市场中已是一家独大,导致了他难以转换仓位的窘境。他如果逃跑,就必然导致手中的合约价格暴跌。
如果市场一旦反转,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他将被市场中其他对冲基金生吞活剥掉,虽然他是大鲸鱼,但也架不住成千上万小鲨鱼的疯狂撕咬。
2012年3月下旬到4月初,欧债危机突然出现了死灰复燃的趋势,而美国经济的数据也远非理想,不利消息迅速转化为cds市场的剧烈震荡。对于持有巨大仓位的而言,这真是天大的噩耗。摩根大通的风险控制部门立刻绷紧了神经,的凶险处境开始震惊摩根大通的高层。4月10日,“伦敦鲸”从市场上消失了,庄家的撤退引发了自身的灾难,当天,内部报告承认损失达到了每天600万美元的程度,随着合约价格的暴跌,90分钟之后,损失变成了4亿
2012年,摩根大通的部门以巨亏62亿美元惨淡收场。
2012年3月下旬到4月初,ig9指数开始剧烈震荡,“伦敦鲸”的覆灭已无可避免
在ig9接近1500亿美元的总违约风险敞口中,摩根大通一家就独占了上千亿,完全具有操纵市场价格的能力。只是豪赌的规模越大,风险也就越高,除非摩根大通将所有cds的指数系列,以及每一家公司债券的cds价格全部控制住,否则操纵必难以持久。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摩根大通以如此之高的风险敞口比例介入ig9市场,已经完全不是在对冲所谓的风险,而是目标明确地追逐利润摩根大通上千亿美元的风险,既是它自己的风险,也是储户存款的风险。在摩根大通的过剩储蓄中,高达3000多亿美元已经悄然转移到了伦敦的部门。
摩根大通的储户存款不是在美国吗这些钱如何能够“飞到”伦敦呢
一条可能的道路就是通过回购转抵押来“搬运”资金。
摩根大通在美联储的账户上趴着数千亿超额准备金,这些资金并没有被放贷出去,它们吃着美联储微薄的025的利息被“闲置”在那里,这当然不符合银行追逐高额利润的本性。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是通过回购市场进行资金的“乾坤大挪移”。
摩根大通可以在回购市场中借出超额准备金账户上的“闲置资金”,收取国债作为抵押品,即所谓的“逆回购操作”。根据会计准则,“闲置资金”仍然停留在摩根大通的资产负债表上。由于摩根大通是三方回购市场上的两大清算行之一,它可以将回购抵押品进行“转抵押”,比如将国债转抵押到伦敦的部门,而伦敦市场对转抵押的次数并没有上限,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国债,在伦敦的回购市场中再次抵押以获得现金,然后投资到cds的ig9市场中以博取高风险收益,这正是为什么要设在伦敦的原因。
如此一来,摩根大通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的“闲置资金”并没有减少,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们依然趴在那里吃着政府补贴的025。但是,那仅仅是货币的“躯壳”,而其“灵魂”却早已通过回购抵押链条,飞到伦敦赚大钱去了。
摩根大通不过是大银行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其他华尔街大佬们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来转移它们的超额准备金。
由于不理解回购市场的精髓,很多学者误以为美国的银行系统在美联储的账户上还拥有2万亿美元的“闲置”储蓄,财务状况应该相当充裕,殊不知这些钱不知有多少早已漂洋过海参与高风险的赌博去了。
用这些资金进行冒险,当然就是拿储户的存款冒险,赚了属于摩根大通们,赔到破产就活该纳税人倒霉。
摩根大通在“伦敦鲸”事发之后,仍然信誓旦旦地声称,这不算自营交易,而是风险管理,在ig9上的投资,完全是为了对冲摩根大通的其他风险,绝不是为了赚取利润。
有一种谎言叫瞪着眼说瞎话
还是大法官斯图尔特说得透彻:这就像是色情文学,我看到它就能够辨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