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巴吃本地比索的食物,没有最烂,只有更烂。他们的汉堡和三明治看起来一模一样,都是两块皱巴巴的面包夹着一块干瘪的没有肉汁也没有酱料的肉,最多加一块奶酪,连一片多余的菜叶都没有。本地人吃的比萨多半是没有肉的,一个个圆形的小奶酪撒在一块铺了番茄酱的面饼上便是全部了。我尝过一次,那滋味叫人永生难忘奶酪完全没有奶的味道,面饼好像是空心的,轻飘飘,软塌塌,吃完两个小时之内肯定又饿了可是即便是这样的东西也有很多人排队去买。就像古巴本地产的冰激凌,奶味不足又甜得过分,然而价格便宜,又因为古巴人的“冰淇淋情结”,最有名的国营雪糕店ppeia门口的队伍长得可以绕过几个街口,令外国游客瞠目结舌。等待在古巴变成了一种文化,人们早已习惯了等待,等待的过程中和陌生人搭话,和熟人八卦家长里短,结识新朋友几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
以前我总觉得,作为一个贫穷的国家,就算你把外国游客当肥羊宰,但假如我们带来的旅游收入有助于改善古巴当地人的生活水平,那我也心甘情愿。可是古巴政府大力推广旅游业以及这随之而来的“一国两币”制度,却似乎并没有给普通民众带来什么好处。政府仍然维持粮食分配的制度,每人每月可以分配到基本的粮食,比如大米、豆子、面包、糖、油之类,可是分量实在太少,绝对不足以应付一个月,比如大米和食用油,大概不到一周就见底了。粮食不够便需要在市场上购买,然而使用本地比索的市场所供应的物资少得可怜,使用cuc的市场倒是物资充足,普通民众唯有兑换cuc来购买进口货品。可是一般人的工资只有十几个cuc,又怎能负担得起这样的高消费若是有海外亲友的外汇接济,生活尚可维持,可若仅靠工资度日,便会捉襟见肘了 。
“一国两币”使得古巴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谁拥有外汇,谁便拥有特权,可以享用更多的物资。本来就比别人享有更多特权的人,能够与领导层搭上关系的人,便有更多的门路可以赚取更多的外汇。如此看来,cuc的存在实在与社会主义精神相悖。
来到古巴前我总以“这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来为自己做心理建设,可是短短几天里我却接触到了那么多的“资产阶级”。因为住不起那些国营的星级酒店,我们在古巴的日子里都住在一种相对便宜的叫作“casa paticur”的民宿为了让民众从旅游业中获得一点好处,古巴政府特许民众向外国游客出租自己屋子里的房间。当然,屋主必须向政府申请成为合法民宿,每个月还要向政府缴纳不菲的税金。政府还会不定期检查这些民宿,确保其干净安全。在古巴期间我们先后住过四个不同的民宿,每一个都非常像样大床、冰箱、空调、热水、抽水马桶有的房子是有几百年历史的殖民风格老宅,有巨大的后花园;有的是货真价实的penthoe,屋顶的天台是一般都市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有的是三层楼的独立宅邸,女主人还在拼命装修扩建,想多弄几个房间争取更多的游客这些屋主在革命前就属于富裕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尽管什么都被收归国有了,可他们还拥有房屋的居住权,现在还可以把多余的房间出租出去,赚取更多的外汇。
单看这些民宿,我会以为古巴人民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民宿的主人衣着时髦,家里有各种进口电器,冰箱里的食物种类丰富份量充足。我们在哈瓦那住的第一家民宿的主人是艺术家,家里装修得极有品位。第二天刚好是他生日,夜里大家在屋顶天台上吃着烤肉喝着朗姆酒吹着晚风,俯瞰整个老城区的灯火。客人们不是建筑师就是著名的舞蹈家,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转换自如,好一副国际化的场面,令我恍然觉得又回到了欧洲可是我也知道,就在他家楼下的小巷里,就在那盏昏暗的路灯旁边,就住着买不起电器也吃不起肉的普通古巴家庭。不管是革命以前还是革命之后,他们居住的空间一直都是那么狭窄拥挤,根本没有多余的房间可以出租。我想起那天对面二楼的两位古巴老太隔着马路不停地向我打手势,闹了半天是在问我有没有香皂可以送给她们。原来自从古巴政府今年开始取消香皂、牙膏等个人清洁用品的配给之后,香皂在市场上的价格已经涨了20倍我站在天台上,久久地注视着那些没有灯光的街道和房屋,感觉像是在罗赖马山顶眺望山下的世界,遥远得像是另一个星球我不知道哪一个才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