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十六章。第一章至第十二章都是与齐宣王的对话,其中有若干章都围绕“与民同乐”的话题展开。其主旨为不管好乐音乐、好财、好色,本身都不算什么过错,怕的是不能节制私欲,残害人民,反之,如果能推己及人,与民同乐,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那便是足以实现王道的仁政,必将得到人民的拥护。此外,孟子在谈到“勇”的问题时,要齐宣王舍弃“小勇”,而学习先王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大勇;在谈到用人问题时,指出要普遍了解民意,并以民意为准则来识别和选拔人才;在齐、燕发生战争而齐国已并吞燕国时,孟子又告诫齐宣王宜顺应民心,从燕国撤兵,这些都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第八章关于武王伐纣的评论,意谓君王如破坏仁义之道则可杀,其所表达的民贵君轻的倾向尤为鲜明犀利。第十二章至十五章,是与邹和滕两个小国君主的对话,从中可见在严峻的军事和外交形势下,孟子仍坚决主张实行仁政,毫不为现实功利而妥协,在他看来,一时的存亡兴废是不足为怀的,勉力行善,便是尽了人的本分,至于成功与否,却不是人可以指望的,所以也不必计较。这是对道德具有绝对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肯定。本篇最后一章,透露出孟子在出处进退中的态度,让人想起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由此可以了解:“天”这样的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实具有令人处变不惊、镇定从容的意义。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1,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2,举疾首蹙而相告曰3: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4,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1 王:指齐宣王。
2 管籥yuè:古代吹奏乐器。